榆林“横山老腰鼓”的前世今生(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可见,古人是把鼓作为降妖除魔的利器使用的。古人为何有这种观念呢?因为鼓的声音和雷声很像,而雷声是能吓退敌人和妖魔的。因而,鼓就经常被用在一些除妖、赶鬼、消灾、治病等重大巫术活动中。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陕北地区,鼓更是经常被用在“抬楼子”(“楼子”是由木板拼成的小轿子,里面放着神仙的牌位)祈雨的宗教活动中。因为只有鼓的声音可模拟雷声,当几百只鼓同时敲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时,可给乡民们制造“雷响起来了”的幻觉。他们觉得,只要雷响起来了,雨也就不远了。电影《黄土地》就曾生动地再现过这一悲壮场面。
后来腰鼓虽然被世俗化了,但仍然被用在一些仪式感很强的宗教或半宗教活动中。如每年春节期间的谒庙、沿门子、选管事,都少不了腰鼓表演。
张存有地的谒庙活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比其他地方要早几天,但基本程序都差不多。初一清晨腰鼓队从“社家”(管理秧歌道具、服装的负责人)出发,一路以“路鼓”表演的形式朝寺庙进发,然后会长在庙院中向神灵磕头、烧香,祭祀完毕后,伞头唱拜神秧歌,到最后一句时,其余队员应和作答(陕北话叫“接后音”)。每唱完一段,队员们叩头一次。三参三拜毕,全体队员在伞头带领下为神灵进行腰鼓表演。
沿门子虽然不是一项宗教活动,但它与一种久远的风俗相连,因而乡民们仍然将它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一般程式是,腰鼓队在谒庙结束后,选一个固定的方向,挨家挨户向村民拜年。届时,伞头会根据这家人的实际情况送上祝福的唱词,内容无非是升官发财、平安健康一类。外地游客初听起来很不习惯,甚至有认为这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但他们应该明白,这类赞词是献给草民,而不是官员的。这是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最本质的区别。这些来自最底层的劳动者,一年来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将东山的日头背到西山,受尽官吏和自然的双重横暴。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他们需要这些来自邻人的祝福与鼓励,来增强自己对生活的信心。类似于佛家讲的“加持”。因而,这类秧歌最忌讳“跌到地下”。所谓“跌到地下”,就是伞头唱到中间忘词了,卡住了,鼓手和其他队员不知所措。
遇到这种情况,主人会认为很不吉利,甚至觉得“今年要倒大霉”;对秧歌队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棍棒赶出。因而,有经验的伞头沿门子,原则是“宁叫疙捩不叫跌”。“疙捩”就是不押韵,听起来拗口,但总比“跌到地下”叫人打上一顿强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先生,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米脂县有一支秧歌队给人拜年,进了一家院门,却找不到唱词,因为这家人实在乏善可陈,但又不能不唱,猛抬头,看见墙头上放一堆棒棒杆(玉米秆),伞头灵机一动,唱道:“进了你家的院仔细看,墙头上放一堆棒棒杆,”唱到这里,他已经没词了,但还是硬着头皮再唱:“棒棒杆,杆棒棒”——这实际上已经是无话找话;接下来是秧歌的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的一句,但这时伞头已经完全失忆,大脑一片空白,只见这家人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就接着唱道:“你们家的对子是谁写的?”其他队员心中失笑,但谁也不敢声张,只能拖着长长的腔调应和:“你们家的对子是谁写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