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拖延症: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不恰当管教下,往往会形成被动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所谓“被动式”,就是并非出于孩子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家长的要求甚至威胁去做的事情。因此,孩子在做这样的事情时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上的涣散。
比如,家长让孩子去收拾一下凌乱的屋子,这只是单纯地下达了指令,而孩子则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孩子对于“要把玩具收拾一下”的目标,没有准确和清晰的认知,这也会使他们在收拾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如收拾时突然发现了角落里一个好久没有上手的玩具。对于有些家长而言,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现象就是拖延,比如一般情况下只需要5分钟就能做完的事,孩子花了30分钟也没有干完。
我们总是强调要用“恰当的方式”养育孩子,所谓恰当的方式,其实就是更加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方式。成年人常犯的错误是:拿着成年人的标准和思维模式看待孩子,这是对孩子自身发展秩序的不尊重,所收获的效果,往往和家长的初心背道而驰。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除了生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更有其深层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家长只有知道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1.恐惧。
恐惧心理,是几乎所有拖延行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不论成人还是孩子。在这里所说的恐惧,是一种深藏于潜意识的情绪。
事实上,这种深藏于潜意识的深层恐惧,是很难被察觉的。而家长对孩子恐惧心理的理解程度与帮助孩子改善拖延行为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
潜意识的深层恐惧,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害怕失败。
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拖延行为,都是源自对失败的恐惧。这种对于失败的恐惧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根本不愿去尝试改变现状。
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内心对未知的结果充满了恐惧,那么我们往往会在最初的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即将开始的这件事做出评估——在这里的“评估”,是指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在意识层面很难察觉。这个“评估”的目的,就是衡量这件事圆满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般来说,达成一件事的发展顺序,应该是“先完成,再完美”,但是在恐惧失败的人心中,会有一个潜意识的期待“我一出手,就能做到满分”,或者“我绝对不能搞砸了”,这种不合逻辑的期待,会让他们成为“开始无能”的人——在事情发展的起始阶段,习惯于做大量无意义的内耗,导致拖延现象的发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