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阿城《威尼斯日记》(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以下进入阿城《威尼斯日记》正题。
二
名人写日记,多少带有些隐秘的愿望。凡流传下来的,或是写给同时代人看,或是要留给后世探寻;总之,知道写了留下来,别人总要看到,所以下笔时就有这个意识。
有人因此怀疑写日记者动机不纯。比如姜文在《一步之遥》里调侃蒋介石:“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这当然是喜剧电影的一面之词。向旁人倾诉自己,是人类的本能;神父、街坊邻居、日记,都是一种出口。孤僻如卡夫卡,也要写日记信札,记录自己的苦闷,因为他说过:“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
“心事不与人说”但终究要说的中国人,当然也要写日记;只是真正的心事,从来说不出口的,说出来,难免有杀身、毁名之祸。所以在触及灵魂的层面,中国人的日记总是滑笔溜走,干脆避而不谈,或支吾不清,最勇敢者,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点一点,便迅疾飞走。这大约是“明哲保身”的理念使然。
忏悔之花生在心灵的腹地,但日记作者们始终在外围逡巡,打几个转,顿一顿脚,就义无反顾走了。所以我们不曾见到哪一本中文日记里呈现了足够多的阴暗面;只写好人好事,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后人推断顾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日记是伪饰。因为担忧日记被抄引祸上身,顾准写下的内容,不但不“反动”而且还很“革命”,和平日判若两人。林贤治写过《两个顾准》:“《顾准日记》中的顾准,不是独立思考的,而是奴隶主义的;虽谓日记为私人话语,实则是官方话语的复制。同为《日记》与《文集》的作者,彼此相去之远,简直不可思议。”
这是“思想改造”的后遗症。“思想改造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到人人都能自觉地说假话。(叶浅予)”连最私密的日记也是如此。因为在国家面前,没有隐私。在特定时期,人人要靠说假话,才能活下来。
中国人不敢写日记,不能写心中真正所想,似乎始于集体生活,“向党交心”。但张爱玲在1943年《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中,已点破中国人生活里一贯的“旁观者”角色——国家、周围人的检查,贯穿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在一大群人中呱呱坠地,享受一大群人的婚礼和闹洞房,终于在一大群人里死去,“检查”的目光始终如影随行。
张爱玲举旧时上层阶级的女人为例,住在深闺里,早上一起身便没有关房门的权利,即使冬天,锦制的门帘挡住了风,门还是大开的,“欢迎着国家大小的调查”。得出结论:“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事无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