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阿城《威尼斯日记》(9)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细看,这一段落的潜在行文对象,原本在“Cataluccio”、“书”和“出版社”之间切换,都是人、物。最后一句,忽然一跃成“意大利”。
阿城的精明之处在于,把“意大利”这一对象隐藏起来,干脆省略了语言飞跃的过程,也省却解释。
一般人即使懂得这层意思,也会火急火燎地写道:我想这是因为意大利的文化太丰富了,文艺复兴以来,遗产众多。文化遗产这样多,简直令人无所适从。
哪里比得上这9个字:“文化一久,好东西就多。”
海明威提出过“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道理阿城很清楚。
《威尼斯日记》中,像这样透露“见识”的地方,随手翻开一页,就能看到。总是淡淡的,好像知道了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你深知,非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否则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旋律是感受的,不是思考的。犹太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其实上帝一思考,人类也会笑,于是老子说“天地不仁”,“不仁”就是不思考。
意大利歌剧中我还喜欢罗西尼的,他的东西像小孩子的生命,奢侈而明亮。又有世俗的吵闹快乐,好像过节,华丽,其实朴素饱满。
因为头骨的造型,意大利人的脸到老的时候,越来越清楚有力,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好的,会转成一种气氛。
这些横贯古今中外的“见识”,通常以断语的形式出现。当然不完全对——毕竟只是阿城个人的意见——由此也带来弊端:不勤思考的读者读完,往往直接把作者的意见当成本人意见,照盘全收。仿佛钱钟书所说:“他的也充得是我的,而我的何妨原是他的。”如此一来,以为作者很酷,自己也应当很酷,照镜人不知己丑了;这是读者常犯的毛病。
在此提出我的思考:那句“不仁就是不思考”,恐怕会引起老子研究专家的议论;对罗西尼的形容,没那么独特,未尝不可以放在莫扎特身上,比如《费加罗的婚礼》;说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至少在绘画领域不完全成立,试对比罗中立《父亲》和大卫·霍克尼65岁自画像,到底是后者更模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