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第三节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


“二战”之后,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合流,在美国哲学界取得统治地位,如帕斯默尔所说:“美国哲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转向实用主义,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美国分析哲学家群星灿烂,新人辈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蒯因、古德曼(Ne1son Goodman)、塞尔、塞拉斯(Wilflid Sellars)、普特南、戴维森和克里普克等人。
蒯因
威拉德·蒯因(Willard Orman Quine,1908—2000年)1933年毕业于哈佛,除 “二战”期间服兵役的时间以外,一直在哈佛任教。著有《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年)、《词与物》(1960年)、《逻辑哲学》(1970年)、《理论与事物》(1981年)等。
蒯因承袭的是早期分析哲学家,特别是罗素的逻辑主义思想,但不接受早期分析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他强调要从逻辑观点来看问题。逻辑观点的一个结果是对传统哲学的“心灵实体”、“自我意识”观念的否定。蒯因发展了罗素的类型理论的哲学内涵,他认为,“本体论承诺”只承认两种存在:一是物体,对应于个体变元,二是“类”那样的抽象实体,对应于量化变元,因为两者都是建立一个广泛的概念体系所必须的设定。除此之外的设定都是不必要的假设,如传统经验论所说的“观念”和当代语言哲学中的“意义”都是这样的假设,应该使用“奥康的剃刀”把它们除掉。
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
蒯因引用杜威的话说,“意义不是心理的存在;它主要是行为的特征”。他把实用主义、整体论(我们已在他对经验主义的批判中看到他的这一立场)和行为主义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意义理论。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他使用“刺激~反应”的模式解释意义。最初的意义称作“刺激意义”。它是这样形成的:外物对人们感官发生刺激作用,人们对此会发出言语以做出反应,如果他们观察到这一反应适合于环境,得到其他人的赞同,那么,他们便知道特定的语词与外部刺激的联系;经过多次重复或训练,语词作为对刺激的一种反应就固定为它的意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