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亲密关系的爱与痛:如何让私域更加安全(16)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对于数字化自我来说,下一个我,另一个我,不同的我,才是主体性之真意。
但即便不对这个主体性的要点发起质疑,至少在无尽变换的数字自我之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难点,足以挑战拜厄姆所辩护的数字亲密的“纯粹性”。确实,数字亲密可以如浪漫之爱那般实现精神的高度、体验的深度,甚至关系的持久度,但它唯一无法真正实现的似乎正是“承诺”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当你和爱人面对面,彼此注视,甚至深情相拥之时,你不会怀疑他 / 她的真诚,你更不会怀疑你自己给出的承诺。但在数字空间之中,那可就是两回事了。当你们两人手指飞舞、妙语连珠、图文并茂地对话之时,想必每个人心中都始终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狐疑:“他 / 她说的是真的吗?”“她 / 他真的爱我吗?” 而且更为棘手的难题还在于,你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检验”和“测试”对方的真诚呢(testing out honest self-disclosure)?
似乎别无他法,唯有发更多的文字,抛出更多的表情包。一句话,你只能用数字来验证数字,只能用信息来核查信息。这既无奈,又颇有几分凄凉。面对这个难题和困境,拜厄姆自己显然也是束手无策,也只能是反复抛出“真我”来对质化身,用线下的在场来对线上的不在场进行纠偏。也正是诚实性这个难题让一众数字亲密的拥趸往往只能不无沮丧地承认,所谓的线上的亲密,实际上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已经预先存在的线下关系(pre-existing offlinerelationships)”。
但拜厄姆在有意无意间带出的一个启示却打开了不同的方向,尤其是引向了生成这第三条道路。在第五章的最后,她对数字自我的真诚性给出了两个虽非相悖,却方向相反的解释。一方面,她指出,数字自我并非随心所欲的“虚构”,在种种化身和面具的背后,总是表现出“真实自我”的那种对自身进行“理想化”提升的倾向。现实中的“我”总是不完美的,有着各种各样难以克服和修正的缺陷,但在网络上的化身之中,“我”却完全有可能,有理由将自身塑造成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形象。这个方向显然仍然趋向于浪漫之爱的精神理想。但另一方面,拜厄姆又指出,虚构的化身并非毫无根据的捏造,而恰恰是“善用”技术手段来对自身进行“微小的策略化处理(minor strategicmanipulations)”。这些处理可以趋向更高的精神理想,但也可以相反,深入自我背后的种种“潜在的”深处。
“minor”这个词提醒我们拜厄姆所暗示的极有可能是后一个方向。我之所以要在网上变换各种化身,如果不是出于无聊、谨慎乃至欺诈,如果这背后真的有什么严肃的原因的话,那么,它可能并非只是朝向一种理想化的形象,而同样有可能意在敞开现实的自我之中尚且潜藏着的,有待实现、敞开和释放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微观力量。现实的(actual)自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中心和明确的基础,正相反,它总是各种潜在的(virtual)力量所生成的宏观效应和结果,也注定将伴随着潜在力量的格局变化与不同强度的结域 - 解域的运动而一次次进入生成。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我”和潜在的“我”之间彼此渗透、交织、转化的关系,恰好可以用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潜在性”的理论进行完美恰切的解释,由此亦开启了超越进步和控制的二元对立的第三条研究进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