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出示材料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
过渡: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德治与法治之间也出现了争执,最早的争执是子产的“铸刑书”引发的辩论。
3.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
依据材料分析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所以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2)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儒家宣传的仁、礼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分析,学生知道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及儒法之争的内容,以及儒法关于社会治理的一般看法。认识到儒法之争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思想史以及社会治理更是影响深远,形成了历代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基本脉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