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诗人的平衡——屈曹陶李杜王白欧阳苏高下论(7)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也就,是说,汉赋与屈原楚辞并非只是水平上的差别,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两者各自创作的“背景原型”上。柏拉图所说的“灵感”,就是指神事中古诗人的感觉,就是鬼神之灵奔入诗人魂魄时,所产生的特别的激动、多情之感,而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写作中突发的“好想法”。突发好想法或一时来才思,只能叫“来感觉”。“灵”者是专指神灵。只有李白,屈原及《诗经》等类似的诗篇,才能说是灵感所成。关于《诗经》三百篇全是神歌、挽歌、墓哭之辞的问题,可读我的《历史的荒原》。

黄奇逸:诗人的平衡——屈曹陶李杜王白欧阳苏高下论


(六)
诗人的曹植,也是一位有真实的仙幻“灵感”的人。他摇撼古今的《洛神赋》就是在这种深淳飘逸的精神态下写出来的。故他说他自己“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所以此洛水之神只有他一人见到,他的御者并未见到。以前的研究者都是太物质主义,要么说是曹植想像丰富;要么就说是曹植以甄氏为想而写出来的。其实什么也不是,就只是曹植的“仙化精神倾向”,在恍惚中有所见而作。就是在写真正他所见的河洛之神。他的《飞龙篇》、《孟冬篇》、《升天行》、《远游篇》、《仙人篇》等等,都是他的“仙化精神倾向”中的杰作。
曹植一生似乎不太追求儒家营竞周全中的至善,似也不追求法家以他人与社会为操作过程的至理。他一生追求的主流只是——一种人王与仙藉混迹的含混不清的企望中的自我解脱。
(七)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诗词,在唐宋以后就一落千丈?后代的大多数学者,也包括伟大的鲁迅先生,大都简单地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我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
远古人类真实的神灵感觉,是上古保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与非常高明与特别的创作过程与意境(古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创作手段)。我在《历史的荒原》中指出,“诗”即“嘶”,诗是古人类一种对先祖及诸神的祭祀、宗教活动中的歌哭之辞。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三百首,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教“原型背景”。口头流传的《诗经》到孔子时,便由他先生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以备“儒家巫觋集团”的专职巫师们的神事活动作样板与素材的。所以《诗经》被称为儒家宗教活动的“六艺” ——六种宗教技艺之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