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年来默默推动着中国房地产发展,背后的故事你一定想了解(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3.6 平方米,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数字就是上海一个普通职工的生活空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人们腾挪搬移,费力经营着自己局促的生活。在一个不到 1.2 米高的阁楼上,杨希鸿的女儿上上下下了十几年。不仅在上海,在 1978 年前的中国,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那时候涌动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被西方新闻界形容为蚂蚁。 
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张强小时候和姐姐、父母在筒子楼里居住,直到他上了初中,单位才给父亲分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带独立洗手间的房子,虽然位置比较偏僻,但比起一家四口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条件改善了很多。张强至今还记得搬进新家的当天晚上,一家人很奢侈地到餐馆庆祝。
事实上,在福利分房时期,对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能在退休前分得一套 50 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旦儿女成家,就只能与父母挤住在一起,三代同屋的住房现象普遍存在于众多家庭之中。过道上码放的煤球,用废旧木板搭成的简易储藏室,嘈杂的公共厨房、水房,潮湿阴暗的过道,昏黄模糊的灯影......至今,筒子楼里的记忆仍然深深地印在张强的脑海中。

他——40年来默默推动着中国房地产发展,背后的故事你一定想了解


统计数字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仅为 374 亿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 10 元。到 1978 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比刚刚建国时少了 0.9 平方米,全中国的城镇人口中,近一半是缺房户。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 5.3 亿人口,到 1978 年增加到 9 亿。1949 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是 4.5 平方米,1978 下降到 3.6 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城市逾 1000 多万尚未返城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人口增加了几乎一倍,而房子盖得极少,可想而知居住条件越来越差只能是唯一的结果。 
一边是亟需改善的住房条件,一边是捉襟见肘的财政难题。站在 1978 年的起跑线上,关乎民生的住房困境,成为决策者面对的棘手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