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尝试基因太空之旅|《三体》:“小时代”里的“宏大史诗”(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之所以用通俗显白的“整体性”以示和意涵复杂的“总体性”区分开来,就是为了避免过多的概念纠缠,更清晰有力地指涉文学对文本整一、宏大的内在秩序的自觉追求,同时进一步表明这一追求包含了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不妨再次借用詹明信的说法,文学的“整体性”意味着其作为最终和不可超越的“语义地平线”(semantic horizon)——同时也是“社会地平线”——的重要性,显示了各类不同、花样繁多的“文学模式”都有其隐藏的封闭线。[19]
难能可贵的是,对“整体性”的追求完整而深刻地贯穿于《三体》之中。固然我们对《三体》在“整体性”上所达到的思想强度和艺术高度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这部作品之于“当代文学”的独特位置——不同于“纯文学”的“类型小说”、区别于“浅阅读”的长篇巨著、迥异于“读者寥寥”的“持续畅销”——却不去拥抱各类“文学模式”津津乐道、反复玩味的欲望、身体、语言、性别和传媒……等等时髦话题,转而对“文明”的冲突与毁灭、“政治”的民主与极权、“道德”的善与恶、人与非人、人类与反人类……等等“宏大议题”进行正面强攻,而且将对这些议题的思考融入到“文本”内部,转化为作品的“形式”:既揭示出各类“文学模式”隐藏的“封闭线”,譬如被各种“文学”消费的“人性”在《三体》“人”与“非人”、“地球”与“宇宙”的架构中就被“相对化”了;
又较为全面地显示出用“文学”方式完整地把握“时代”的可能,《三体》能够被当代各种话语在不同层面上解读就是这种“可能性”的显现;而《三体》在“当代文学”中位置与议题之间的反差,更能凸显“当代中国文学”面临的深刻危机以及《三体》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重大意义。
2. 道德反思
在《三体》中,人类为解决自身面临的末日危机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些不同的反应与行动涉及到了重要的道德命题,末日因而成为了对人类自身道德的考验,并凸显出了不可忽视的道德困境,由此就形成了《三体》情节中的道德模式。刘慈欣曾自述写作《三体》的初衷在于探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20],可见道德模式对于理解《三体》文本的重要意义。
在《三体》里,道德模式既存在于对人物的刻画当中,也体现在对人类群体行为的描写中,甚至其宇宙的宏观图景本身也是针对道德的设计。而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模式却都关涉到一个相同的道德论题。下面我们就由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展开讨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