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和村戏班子(7)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03
六七十年代拜家村戏班子唱戏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大多是大队“副业股”的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生产队,几乎都设有饲养室、压油坊、砖瓦窑、预制厂……副业股是那时大队或生产办的,依附于农业并具有工业性质的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以及砖、瓦、灰、沙、石等等基础材料生产的组织,因为项目少、规模小、处于萌芽阶段,被列入农业的副业范畴。
拜家村的副业股,那时有裁缝、木匠、铁匠、泥水匠、拖拉机站、压挂面组、水泥预制组……老先生们说,我已过世的老父亲那时是副业股里的会计,他们都很熟悉。副业股早期三四十人,兴盛时期有二三百人,这里汇集了当时村里脑子灵醒、思想活泛、多才多艺、善于折腾、精力旺盛的一批人。“文革”以后,许多禁忌陆陆续续被打破,一些被禁演多年的古典传统老戏逐步允许演出。
老戏《十五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排演的。
“演戏的都是副业股的人,排了四十来天就上场子演了。虽然很多人从来没演过戏,不知道戏咋演,但经过早先懂戏的指点、排演,演出的效果都差不多,虽然不能和人家正规的剧团相比,但村戏有村戏的味道和特色……”提起以前的事儿,当年戏班子的人沉浸在欢乐里——
“凹红演的熊友兰,那时是木匠,从来没有上过戏台子,根本不会唱戏,跟着练了几十天,也都上场了……”
“卢阿鼠是建设演的,把贼娃子演得活灵活现……”
“莲娃演的苏绮娟,石头演的油葫芦,进利演的知府,省利演的过于直,得时演的况钟,囤囤演的地方,思文哥演的中军……”
提起演《十五贯》,当年的演员和文武乐队成员兴致盎然,记忆清晰,能脱口而出地罗列出角色的扮演者,绘声绘色地讲述戏曲故事……
《十五贯》的故事原型,来源于明末冯梦龙的笔记体小说《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清初戏曲家朱素臣根据小说改变的传奇戏曲剧本,将两个独立的因“十五贯”引起的冤案故事,以“无巧不成书”编成一本戏。
第一个“十五贯”故事,是弟弟熊友蕙与侯三姑的冤案。明代永乐年间,淮安山阳县兄弟二人,兄长熊友兰外出务工,弟弟熊友蕙在家读书。熊家邻居商人冯玉吾有子冯锦郎,呆笨愚蠢,长相丑陋,举止粗俗,但其童养媳侯三姑长相俊美、聪明伶俐。冯玉吾臆想认为儿子童养媳怀有二心,将一付金杯和“十五贯钱”交给其保管,以资考验。侯三姑闻听隔墙熊友蕙读书声不由称赞,冯玉吾听见心生不爽和担忧,责令童养媳搬入内室。不意熊友蕙听见邻居的动静,避嫌疑亦搬进内室。两邻居的内室一墙之隔,夜间鼠患大作,侯三姑保管的金环和“十五贯钱”,被老鼠叼到了隔墙的熊友蕙房内。不堪老鼠骚扰的熊友蕙,买来老鼠药掺入面饼,置之鼠穴。熊友蕙清理房间发现金环和“十五贯钱”,无米下锅之际,未及多想其来路,拿金环到邻家的铺子换米解急。冯玉吾见到金环,武断地认定儿子的童养媳与熊友蕙必有私情,金环必为侯三姑私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