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伴我同行》:坏孩子的友谊背后,暴露了家庭教育的不足(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戈迪的父母只顾为失去优秀的大儿子而伤心,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小儿子,也同样在因为失去了关心爱护自己的哥哥而难过伤心,也同样需要关爱和安慰。
与父母的冷落形成对比的,是戈迪的朋友克里斯对他的密切关注。当戈迪戴着哥哥的帽子出发,克里斯见到戈迪就立马察觉到他的低落,询问他的心情。
当他们进入垃圾场,两个人一起赛跑,克里斯会装作解说员的样子,一边跑步,一边逗朋友开心。当两人到达指定的终点时,克里斯认真地看了看戈迪的脸,确定他真的开心起来,才松掉一口气。
“坏孩子”的友谊里,是对朋友情绪的关心,更是逗朋友高兴的用心。而在这背后,藏着的是父母对自己孩子情绪的忽视和不自知。
当父母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仅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冷落,还可能将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这个效应来源于一个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父亲在公司受了批评,回家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生气的孩子狠狠踹了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卡车的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在生活中的发生频率很高,我自己就曾亲眼见证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刚开始的状态都很好,妈妈为弟弟解释数学题也很耐心。但这样的耐心在妈妈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就消失了。
我不知道电话的内容是什么,但从妈妈加大的音量和生气的语气,很明显这次通话并不愉快。而这种不愉快马上就从电话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挂掉电话的妈妈,再次为弟弟讲解数学题时明显不如之前耐心,并且因为弟弟题目中出现的错误,大声地批评了他。弟弟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委屈。
那次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的经历,仿佛“踢猫效应”在我面前的重现:有坏情绪的是家长,可被伤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
那么如何避免踢猫效应对孩子的隐形伤害呢?这需要家长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是值得父母去学习的一门重要功课,优秀的家长更需要意识到这门功课对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时刻警惕“踢猫效应”的出现,当坏情绪出现时,先自我排解,不要用自己的坏情绪再去二次伤害孩子。
同时,当家长意识到“踢猫效应”的发生时,也不要害怕没有面子,要学会及时向孩子解释自己的坏情绪并不是他的错,告诉孩子自己希望得到他的原谅,也会降低“踢猫效应”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