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伴我同行》:坏孩子的友谊背后,暴露了家庭教育的不足(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才有电影后面戈迪想要放弃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向朋友哭诉:“我是个坏孩子,我爸说我是个坏孩子。他恨我,我的爸爸恨我。”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因为他的父亲这样评价他,这是多让人难过的画面啊!
因为父母的评价使孩子产生不正确的自我认知,这就是典型的“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优秀”的标签,他就会表现得自律又自信。如果给一个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他便可能自暴自弃,想要放弃自己。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十分深刻,一直记到现在:
有一个小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被发现智商不太高,老师曾和家长反映这个问题,但孩子的妈妈始终鼓励孩子学习。
家长会时,老师总会劝妈妈,这个孩子不适合上学,但每次这个妈妈回家,都会告诉孩子,“老师说你是幼儿园最聪明的小朋友!”。小学、初中,老师在家长会时总会告诉妈妈对孩子学习的担心,但妈妈回家之后永远都是告诉孩子:“老师说你很棒!”
而慢慢地,孩子的学习真的一点点好起来。高中的家长会时,老师开始担心,如果孩子发挥失误会考不上重点。妈妈回到家依然告诉孩子:“老师说你一定能考上你的目标大学。”
故事的最后,孩子拿着最高学府的通知书,哭着抱住妈妈说:“我知道我一直是个笨小孩,是您让我成为今天的样子。”
正如一枚硬币会有正反两面,“贴标签效应”也有正反两面的影响。
正面的“贴标签效应”能够让孩子发掘自己身上的优点,根据“标签”进行自我形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往往会带来收获,而收获又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让孩子更加相信自己。而负面的“贴标签效应”则会有刚好相反的效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让负面的“贴标签效应”影响孩子的成长,努力给孩子贴上积极的、向上的标签。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能够赋予白纸颜色的父母应该谨慎地使用自己的画笔,在白纸上画上如阳光般温暖的颜色,而不是轻易地将不合适的颜色挥洒在这张白纸上。
结语
电影《伴我同行》的结尾,已经长大成为作家的戈迪,在回忆他12岁时的友谊时说:“我再也没有交过十二岁时那样的好朋友了。”少年的戈迪被父母认为是和“坏孩子”交朋友,但这却是他人生再也没有过的最好的友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