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京剧班旧制习俗百题(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9)喜封 早年不拘大小班,在每年大年初一演出时,不分大小角,一律不开戏份,每人只给10个铜子(即一吊钱),都是用红纸包好,演员拿回家去,把这个喜封供在祖师爷的佛龛前,以表吉利。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其原因是在年前祭神时,全班所有的人员已经聚餐了一次,班主已经花费了不少,故大年初一只挣喜封不给戏份,把初一所卖进来的款项,除喜份外所有余额,作为营业不振时之赔用。
(10)经励科 经励科(即组班的领班人)这行人,是不会上台唱戏的,它专为演员跑腿办事,如介绍组班,联系外埠演出和为全班打道(即和外埠戏园子联系演出),它可从中得些好处,如戏份分成或使介绍费等。从前对这行人叫“头儿”,梨园新馆建立后,才定名叫经励科。解放后因该行属于剥削性质,故被取缔而不存在了。
(11)祭神 新成立的班在未演出前,由班主出资,下帖请全班所有的演员以及四值交场人等,在某饭庄进行聚餐,饭后由两个演员分扮一男一女,身穿红色官衣,用昆曲唱一简短的祭神戏,然后文场吹着唢呐曲牌,由班主捧着黄表纸封,送到饭庄门外烧化,以表示祭神。从前各大班在成班前请客祭神,一般小班根据自己的班主条件,祭神与否也就无所谓了。
(12)催戏 每班演出的戏码定好后,写在一小张红纸或黄纸上面,再把某出戏的主演和二路演员的姓(只写姓不写名)写在戏码的下边儿,演员一看,就知道自己应扮的是什么角色,这张纸就叫催单。在演出的前一两天,由催戏人按催单上所写,挨家下催单,表示催请早到,如演员有误场等情,都是催戏人的责任,还要再次催请。
(13)打通前不动铜器 在打通前,场上用的锣鼓家伙,都要用垫子盖上,不许乱动,据说在未开戏没打通前,如果动了铜器,后台就要出现打架斗殴或不吉利之事。实际是没开戏前的一种纪律。
(14)后台不打伞 从前在开戏前,要打三通。第一、二次通,都是用打击乐,第三通就又加上吹唢呐。原名第三通叫“吹台”,因“吹台”二字不吉利,所以改称“打台”。打台的时候,检场人(即舞台工作人员)要把舞台上所摆的旗、伞、大帐以及堂桌上的印匣、文房四宝等撤下,以准备开场戏用的道具。惟有从台上撤下来的伞,必须在台上放下来,不许在后台放,如遇有的戏使用伞的时候,也要由演员把伞拿到台上现打,不许在后台打开。据说这是因“伞”字和“散”字同音,故以此为忌。
(15)帐桌儿 不拘大小班,后台都摆着一张长方形桌子(一般大班,桌上还铺着毡子),桌子两边儿各放一条板凳(即使是大班,也不放椅子,都放板凳),桌上放着笔砚和戏圭。戏圭是用硬木做成与早年的帽镜相似,不过尺寸小,长约一尺,高约七八寸,戏圭上镶着骨质的小长方块儿,上下两层,用以写当天的戏码。这张桌子就叫帐桌儿,只有大、小管事人和主演坐,一般演员是没有资格坐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