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在日本:走向个人,走向虚无|研究一下(6)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学术领域,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掀起一股结构主义热潮,此后被广泛应用于流行文化分析,也成为80年代“新学院派⑦”流行中的重要一支。结构主义文化学术运动的领军人物,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在60年代未三次访日,在1970年出版《符号帝国》一书。在书中,巴尔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些能指与所指⑧分离、回到物本身的纯粹指示性符号,它们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核心与灵魂。
“日本人的鞠躬并不同于西方人对待宗教般的神圣, 他们只是通过彼此弯腰、屈膝施礼的动作, 来进行自我刻写, 其中没有任何屈从和拜倒的意味。整个动作的实施过程, 没有对象, 没有意义, 没有任何窒碍、复杂、深刻的东西, 唯一表现的只是一种体态姿势, 一种用身体进行的符号实践。”(《符号帝国》)
人们在假想现实和虚构世界寻找现实中缺失的意义,但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只是追寻这种意义解读本身。1960年代后,世界经历“大叙事的凋零”,走向个人主义和多元价值观表达。和其形成鲜明对比,第一代御宅族们却沉迷《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这样由强力故事、世界观和历史观所支撑的作品。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背书,创造一个完全脱离于现实的虚拟世界是存在可能的。
当《银翼杀手》在日本上映,仿生人的设定让演艺事务所Boumd企画的创始人高杉敬二大受启发,他说:“我反反复复看了许多次《银翼杀手》,少女队有必要成为复制人。”1985年,诞生于电视节目的“小猫俱乐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全由大众媒介构造的偶像。1989年,深夜电台节目《All Night Nippon》发起了一个企划,最终通过听众投稿构建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偶像芳贺唯。

赛博朋克在日本:走向个人,走向虚无|研究一下


▲芳贺唯
OurCity
我是谁
如果说,美国赛博朋克中对“何为人”的探讨背后是对边缘人士和被压迫个体的关怀,日本赛博朋克对机器与人关系的讨论则是哲学层面,对自我存在的真实怀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