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南方”与“产业升级”的中国文艺电影(8)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在趣味上亦然:有精英趣味及向各国经典影片致敬的甚至匠心独运的段落,也有可被称为“重口味”甚至“恶趣味”的极具感官刺激甚至会引起观众生理不适的桥段:叉车断头、雨伞穿身、过度使用的血浆、莫名其妙的强暴戏、刘爱爱吐向湖中的白色液体……谈及“内/外”,这种“陌生化”的视角,不仅是中产看底层的、外来者看武汉的,甚至是看中国的。这种“自我奇观化”,也常带来“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批评,因为不止一位愤怒的观众认为此片的目标观众并不是他们,而是国际电影节的西方人评委,似乎在咖啡馆里构想了各种光怪陆离元素,然后拼盘组合,有如“大数据做出来的电影”。
《南方》中诸多元素如生的食材堆成一桌,却非烹调搭配好的美餐。灵魂、结构、深度、整体性,都付阙如。有人批评此片“有角色而无人物,有剧情而无故事,有风格而无精神,有佳句而无佳章”,可谓恰切。电影风格为整体,并非只是视听语言。如在那些经典黑色电影中,丰满立体人物及社会背景是构成风格的重要部分。《南方》中主要人物无来龙去脉,次要人物更形同道具。导演刻意将人物抽象化,呈现的情绪与状态都刻板表面,为表演提供的空间有限;他也强调弱化内心戏,要演员靠肢体表达,然而抽离了身份内核的外部动作,必然僵化甚至造作。
《南方》的内在矛盾还在于:如一些好莱坞电影,细节上极力追求“真实”(如为追求场景与表演延续性甚至使用耗资耗时耗力的“顺拍”方式),内核却是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虚幻世界,因此这种“真实”不过浮游在最表层强行制造戏剧性,那些最破败贫瘠怪异的市井空间及其中的民众也就被置换为陈列的景观,无论关于拆迁安置场景还是周泽农穿的某某工厂的工作服都成符号点缀。因为缺乏了对人与世界的感情、对底层生态洞察与了解的努力,漂亮的灯光与华丽的技术凸显出人工性与冰冷的机械感,如商场橱窗里昂贵的装饰商品,是精英的自信,也是屈从于电影产业逻辑的感知力贫乏。如《白日焰火》中冰天雪地的东北,潮湿氤氲的武汉被《南方》利用,被奇观化和异域化,连同那里的人,都被抽象为视听符号,完成一位心怀市场的精英导演关于“北方”或“南方”的黑色幻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