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许倬云先生二三事|百家故事(6)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从疫情聊起,也聊到更古远的西周的历史,聊到他生命中所经历的离乱岁月。许倬云告诉我,师从考古学家李济时,李济曾多次提到「找小球」的典故,他鼓励学生们牢牢把握住本质问题。而对许倬云来说,在以十年计、以百年计、以千年计的风云变幻中,他所思考的问题——那个当今世界的「小球」,始终是「我们怎么到了今天」。
他的一只耳朵不好,用另一只耳朵侧向我。但他的反应始终敏锐,当谈到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谈了半小时都没有停止,直到他的太太和助手不得不打断他。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很难说他真正解答了我的一箩筐困惑。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的生命状态,他已经91岁了,10年前经历了两场大手术,脊椎剩下四寸没动。到了一年前,彻底瘫痪了,全身只有右手食指能动。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之中,他读书看报、著书立说,没有一日不思考,不直面世界的纷乱复杂。
他身有残缺,又经历了许多苦难,对人生的体悟是,「人生实苦,没有欢乐的人生」。但他学会了苦中找乐。我问他乐是什么?他回答:「我重新找自己,找我的环境,每一次多写一篇文章,我觉得我就解决一个问题、疙瘩,这是最乐的。」于他而言,这是担他的责任。
怎么能不背过头去,不回避真正的问题?许倬云已经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回答。
至于年轻人要不要探索世界的问题呢?他提到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期间,跟着神学院宿舍的朋友一起参加黑人民权运动,他笑着说,这对他是相当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别的人在美国念书都是书斋里头,图书馆,实验室。我在社会上,我跟一群小牧师到处乱晃,搞民权运动,去车站接南部下来的劳工。后来他们说,打别人不容易,打你容易得很。但是它值得,那种读书我值得。」
步行去许倬云家经过的公园 摄影|姚璐
5
那次访谈后不久,我就回到了国内。匹兹堡之行,我看见许倬云先生的生命状态,也亲耳听到那些富有美感的凝重表达。但另一方面,要完成一篇封面文章,我占有的材料还远远不够。与许先生同时代的同事、老友,已渐渐故去,他为我介绍了一批访谈对象,其中大部分是国内70、80后的青年学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