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迦百农》(《何以为家》)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摘要: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和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大量带有鲜明地域特色、以孩童视角进入底层生活的电影不断涌入市场。而《迦百农》作为继《羞辱》后第二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黎巴嫩电影,以当地孩童和移民女性的双重视角,通过手持摄影的诗意化影像展现中东底层社会乱象及潜在问题,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儿童、黎巴嫩电影、诗意现实主义、何以为家
绪论:《迦百农》(又称《何以为家》)作为黎巴嫩美女导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长片电影,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她的前作《吾等何处去》一样,影片以黎巴嫩家庭为切口,聚焦于战争迫害、女性生育、宗教移民等问题,与之不同的是,她跳出了以女性为主体来观察世界的“舒适区”,而从底层家庭里孩童的视角出发,展现了贝鲁特街区众生相的社会横切面。
一 、地狱中的无望童年
随着生育、移民问题的全球化,以孩童视角进入底层生活的电影在近几年大量涌现。2017年受戛纳双周单元提名的《佛罗里达乐园》,以早熟女孩莫妮向往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而展开的探险故事为主线,通过色彩绚丽的镜头表现孩童对生活之苦的浪漫化想象。
其实,以孩童视角开启对于底层生活探查的电影并不罕见。1997年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在《小鞋子》中以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底层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取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2004年的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通过讲述“孩子王”卫星带领伙伴们拾荒换地雷的艰辛成长史,表现战争对孩童无法弥补的创伤;此外,黑色幽默风格的《流浪狗》、改编自著名小说的《追风筝的人》,无不是通过孩童天真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的复杂险恶,并通过其对现状改变行为的无效,来突显孩童面对外部世界的无力和无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