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16)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


《盘丝洞》(1927)剧照

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


《火烧红莲寺》(1928)中的剑光斗法特技
您还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城市一代”“独立电影”的研究者。这些电影与上海早期电影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您认为独立电影中的不少作品是吸引力电影的再生?
张真:
“城市一代”的电影常常通过纪录片式或高度写实主义的美学风格,让城市边缘人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一努力的背后,是用影片记录城市的迅速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矛盾的社会紧迫性。类似的推动力也体现在三十年代上海拍摄的刻画社会面貌的都市电影里。《天明》(1933)《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小玩意》(1933)《春蚕》(1933)《姊妹花》(1934)都捕捉并记录了上海的基础设施、人口特征、阶级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在1930年代和1990年代的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性——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众文化的爆发、社会分化的肇始。尽管两个时期的电影在形式上有很多差别,但也有共同的特征,比如普遍使用纪录片手法拍摄城市,既是情节剧又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这两个时代都要求电影作者找到一种可以评价社会现实的新的电影语言:
三十年代的电影人试图把好莱坞叙事模式与苏联蒙太奇嫁接起来吸引并教育大众;九十年代的第六代导演从国际电影节汲取营养,同时部分秉承了现实主义的遗产。我们可以找到二者在隐喻手法上有继承关系的一个例证:娄烨的《苏州河》(2000)和王全安的《月蚀》(1999)中的魅影姊妹,显然可以追溯到郑正秋的《姊妹花》(1934)。虽然娄烨和王全安的黑色电影风格与郑正秋社会身世主题的通俗情节剧路线非常不同,但这却是对现代性迷阵中城市诱惑和女性命运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阐释。在精神气质上,世纪末的独立电影与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某些开放而实验的部分很接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