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内容提要:城市传播分析的物质性维度意味着理解城市的“物质”建构问题。秉承知识社会学传统,“物质性”这一概念恰恰是对建构主义传统中“人类中心主义阐释”的一种驳斥,亦即强调在当下的社会互动中,存在着“不能化约为人类意图性的对象特质”。借由“行动者网络理论”,物的能动性则与社会性关联,物质性即为过去社会进程的结果;而行动则意味着制造当下实践网络的差异。传播的物质性分析,也因此意味着对“物质性”与“社会性”如何交织的分析,即“社会-物质实践”的分析路径。
关 键 词:城市传播;话语性;物质性;社会-物质实践
作者简介:戴宇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欧陆媒介社会学理论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860005)的阶段性成果。
在197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中,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晶体”(crystal)写作模式。他虚构了一场旅行家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马可·波罗致力于描绘旅行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城市,但是它们看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忽必烈听完以后不以为然,认为“马可·波罗的城市几乎都是一模一样,仿佛完成那些城市之间的过渡并不需要旅行,而只需要改变一下她们组合的元素”①。他试图找寻在这些变化组合中所蕴藏的“标准化结构”,却徒劳无获,总是会有例外或者矛盾涌出。
时过境迁,当代“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代表人物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在与摄影家埃米丽·赫尔曼(Emilie Hermant)合著的《巴黎:看不见的城市》(Paris:ville invisible)重新提到了卡尔维诺:“这部作品试图表明真实的城市与卡尔维诺所言的‘看不见的城市’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无论它如何拥堵、饱和与令人窒息,在看不见的巴黎中我们仍然能够更自如地呼吸,它为我们提供了变革社会理论的契机”②。
对于卡尔维诺小说的指涉似乎让拉图尔的理论带上了几许“矛盾”的色彩。毕竟,马可·波罗描绘的55座城市连城市名字都是虚构的,而拉图尔的研究对象可是实实在在的巴黎。并且,在拉图尔的笔下,巴黎似乎也处处“可见”。它在书中首先被呈现为一张全景的图片和一系列巴黎市区的地图,随后叙述开始转向一些城市的特定物件:工作场所、街道、咖啡店、广告墙以及著名的历史建筑,甚至还有大学管理员的工作道具等。巴黎的市民和城市物件广泛地交织在图片和文字中,这显然是巴黎日常生活的写照。然而拉图尔却诡辩式地声称:“城市中的一切仍然保持不可见。”③拉图尔的这种“挑衅”,实际讽刺的正是传统城市研究中“物”的持续缺席,而“变革社会理论的契机”也暗示出晚近十年当代社会理论学界出现的一股新思潮——“物质性转向”(the material turn)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