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不是征服的对象,而是栖息的家园︱读 (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是,生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人世环境的人,生活应当怎么做,应当怎么样获得自己的良好的内在和外在秩序?
这种特殊的生存意识、生活意识、处境意识,使得我们民族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大地上的事,它不像基督教、犹太教文化关注的是彼岸的永恒世界的事,这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两希”文明所体现的末世论文明最大的不同。中华文明不假设存在一个此生之上的有待飞跃的彼岸,它相信所有的美好都只能在此生此世中去开展。
“在世性”并非中华文明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才发生的。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我们对商代有所了解。商代人的意识系统中是有神灵世界和生灵世界的,但是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两希”文化所设想的那样。
文物附着的观念滋养当下
读 :您这本书选择了72件文物来说明中国人观念的变化,最后一件文物是王阳明的画像,他应该是古代中国人探索心灵世界的最高峰了。从那时到现在,中国人对世界和心灵的观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我注意到,您说过您是最早将《三体》纳入大学课堂的。那么,您的书如果要收录第73件物质文化载体的话,会是《三体》吗?
张曦:看来您对我的思考历程有所了解。我可能是国内最早将《三体》作为严肃的素材放进大学哲学课堂的老师。2016年,我在中山大学工作时开了一门课,“《三体》中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我把《三体》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某种呈现和表达,把它作为哲学反思的素材来严肃对待;《三体》是我写《观念的形状》这本书的逻辑和思想起点,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年轻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三体》的思想品质,我们会发现它所表达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人和人关系的看法、对于一些重大的根本的人类问题的看法,其实延续的恰恰是一些所谓西方思想现代性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它其实是西方式现代化所带来的文化世界、思想世界的再现和浓缩。我一方面对《三体》的奇思妙想深感敬佩,另一方面,我也感到这种理解人类文明可能性、人类文明前景的方式是有一些局限性的,我想我们中国人想问题的方式不是这样的。
当初虽然我自发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完整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因此还不知道破解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哪里。我只是直觉中华文化有医治这种西方文化思想现代性病症的良药。
2019年,我在《哲学动态》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从哲学角度讨论《千与千寻》。我觉得《千与千寻》很好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就是让活在西方现代性中的人们,能够走出被资本压制、受资本逻辑所裹挟的物化、异化状态。我觉得虽然日本人也曾经在几十年前探索过“日本式现代化”,但是他们的探索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构建出自己的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的经济社会运行逻辑和方式;而我们中华文明作为厚植在五千年文明沃土之上的现代文明,我们有可能、也有责任走出一条文明的新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