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首先,我并不完全认同关于文学理论来源的观点,即“从文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命题”。文学理论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并不都来自于对文学实践的总结。邢建昌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问题,创获颇多,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四种情况,即“基于文学的”“基于哲学或美学的”“基于相关学科的”“基于跨学科的”,所谓“基于”,可理解为“来自于”。邢建昌认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是一种学术性的知识建构,接受三个方面的召唤,文学实践、文学理论内部的运演逻辑、相关理论的渗透,这种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解构主义等,不仅是关涉文学的,也是应用于其他学科的。也有学者认为,文学理论研究应从思索时代问题开始,建立在对中国文学现实的关注上,冲破文学创作的概念化。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常常是一种“共谋”的关系,即不约而同地成为某种趣味或意识形态之表征,不同的是,文学理论以概念和命题的方式来表征,而文学创作则以诗文风格、格调、意象和境界的方式来表征。
二者“不约而同”地承载着特定时代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共同趣味,这种趣味是普遍时代风尚与情感结构在文学领域中的产物。也就是说,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命题并不一定是从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中,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很普遍。例如气、清、远、风、玄、妙、神等在六朝以后成为诗文评和书论、画论中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基本来自于先秦子学,并由哲理性概念转变为人物品评概念,再转变为文论概念。因此,与其说是从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毋宁说是借用先秦子学(主要是道家)的概念来为某种诗文特性命名。在没有出现某种被命名的诗文特性之前,这些概念就已经出现于其他学科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其次,金惠敏反对“现代性的‘文学性’理论”“唯美主义美学”,倡导一种“社会批判美学”的主张笔者基本赞同。唯美主义的文学观是康德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余绪,代表了一种属于现代性范畴的审美乌托邦主义,原本是精英知识分子自我陶醉的方式,也是他们试图与社会大众相区隔的重要方式。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因特定时代背景通过强调“文学性”或“文学审美”使文学获得了存在的独立性,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有些学者依然抱持着“审美中心”“审美至上”“审美救赎”的主张就不是幼稚便是无聊了。“审美”没有那么神奇,更没有那么纯粹,如鲁迅所说的“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去爱林妹妹的”今日更显其精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