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漂流》:香港无家可归者的忧愁与愤怒(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有些宿舍甚至只在晚间开放给无家可归者过夜,每天早上则要“清场”,不允许入住者白天留在宿舍。这在主观上或许是想促使无家可归者出去找活干,防止其“游手好闲”,但这种想法过于想当然,对受助者也不尊重。再加上不少宿舍条件欠佳,虫患严重,免费宿位对无家可归者的吸引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政府对贫困者直接补贴租金,也是一种保障居住安全的救济方式。“全港无家者人口统计调查2021”显示,有45.3%的无家可归者有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港府主要的救济金计划),但综援对单身人士租金津贴的上限目前仅为2515港元/月,并不足以覆盖市场上像样居所的租金。
更长远的解决之道自然是政府的廉租房——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然而对无家可归而言,申请公屋更是遥遥无期。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今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一般公屋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高达6.1年,距1998年的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
单身无家可归者的身份在申请公屋时并不会得到特殊照顾,除非申请者拥有其他可以优先的条件,如高龄、残障等。《浊水》中残障的兰姑和照顾她的陈妹终于分配到了一间公屋,这也与事实相符:残障人士可通过“特快公屋编配计划”申请提早入住。
然而其他无家可归者就没那么幸运了。无家可归者中比例最高的是单身中年男性,他们属于被房委会单列出来适用配额及计分制的“非长者单身人士”,配额每年仅有2200个。他们申请公屋的轮候时间要比平均值长3-4倍,这意味着要排队20年以上。因此超六成的无家可归者根本没有申请公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屋供给状况和无家可归者人数可能还具有某种相关性。我们将香港每10万人口中的露宿者人数和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的数据并置,就会发现2007年以后,两者基本同步上扬。这或许暗示着公屋申请越难(住房保障越弱),无家可归者越多。
不仅如此,港府各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不见得有多照顾无家可归者的权益和尊严。类似“通州街事件”的针对无家可归者的粗暴清场行动,发生了不止一起。在最近(2019年12月)的一起事件中,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联合警方在通州街公园未预告地清场,抄检和丢弃了20多名露宿者的家当。其中的14人随后提出诉告。案件经过一年多的漫长诉讼,审裁官最终以申索人不能举证自己的损失为由,判康文署仅象征性地赔偿坚持到底的9名申索人每人100港元。当然,道歉还是别想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