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哈罗德·布鲁姆:读诗的艺术是真正的扩展意识的训练(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两首诗都是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人的作品,两位作者都因为其他文体的写作而闻名。第一首诗《孤独》明显是拜伦式的,而且效颦那位高贵的爵士在《莱拉》里的自画像:
他发自内心地,强力地睥睨一切:仿佛能够降临的,最恶劣的命运已经来临,独立在这生气勃发的天地间他是陌生人,从另一个世界狂走而出的歧路上的精神;一个拥有黑暗想象的造物他选择去面对的险境,被他侥幸逃脱但逃脱又有何益,因为回忆它们的时候他的心灵交织着快意和悔恨。大地赋予世间每一个生灵爱的能力,然而他得到的更多。早岁的美德之梦超越了真实,困惑的青春之后是烦恼的成年;幻境里长年的思考,追求都被虚掷实现更高目标的力量,被耗费;狂烈的激情,在紧迫的绝望里,把它们的愤怒,洒满在他的路上,让美好的情感互相冲撞抵触,在他对狂风暴雨的人生的反思之中。
拜伦的自恋是风流自赏,他的学徒埃德加·爱伦·坡却是自哀自怜,在音律上也很笨拙,让人想起爱默生曾称他为“玩韵的人”。《莱拉》和《孤单》都带有伤感的戏剧性,但拜伦却有一种贵族式的光彩来消解它,爱伦·坡那些连篇累牍的“我”和“我的”在激流和喷泉、悬崖和山脉、转动的太阳和飞行的闪电、风云雷霆之中就显得很可怜。等到爱伦·坡在云中看到了恶魔,读者已经疲倦了。

「一诗一会」哈罗德·布鲁姆:读诗的艺术是真正的扩展意识的训练


爱伦·坡爱默生站在爱伦·坡的对立面,他在《杜鹃花》里拒绝回答,“这花从何而来?”他并不知道这“玫瑰的劲敌”为什么这样无法解释地出现在那里。读爱伦·坡那首诗,因为它有因袭前人的回声,我们会被迫想起拜伦。读爱默生这首诗,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读者会想起这位爱默生公开的信徒。弗罗斯特强有力的《柴垛》和《炉巢鸟》正是追随《杜鹃花》的模式。在这些诗里,自然之美都被无目的地浪费。
爱默生具有强硬的感性,特别容易被误读。爱默生心目中唯一的上帝是自我内部的上帝,所以最后一行里的“力量”不能被认作是一位仁慈的、外在的上帝。如果脱离语境,“美也正是它自己存在的原因”容易跟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相混淆。但在这首诗里,这句诗的涵义是——在“力量”或命运的掌握下,美是被抛弃在荒野中的偶然存在,走在树林中的爱默生本人大概也是如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