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邵佳德:近代佛教的世界格局:以晚清首份汉文佛教报纸《佛门月报》为例(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中日两国在 1893 年万国宗教大会上的不同表现,透露出当时双方国内政治、宗教等方面不同的形势。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对中国觊觎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宗教方面进行了神佛分离,废佛毁释运动对佛教打击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开始谋求变革,比如净土真宗一方面加强与皇室的关系,强调忠君爱国,承担国家义务; 另一方面积极向海外布教,其中既有联合东亚佛教界对抗基督教的企图,也有为政府扩张进行铺路的想法。而中国其时面对东邻虎视眈眈,甲午海战一触即发,国内的改革则仍在蹒跚向前。宗教方面儒教依旧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佛道等传统宗教则饱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批评和诟病,同时在政治改革的局势下庙产和僧道命运也岌岌可危,知识界的有识之士首先开始思考中国宗教的命运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南哲思享|邵佳德:近代佛教的世界格局:以晚清首份汉文佛教报纸《佛门月报》为例


就在万国宗教大会结束后的几个月,在上海出现了一份以汉字印刷流通的佛教报纸——《佛门月报》〔3〕。这是由日本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在当地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文佛教报纸,比 1912 年创办的《佛学丛报》早了近二十年。《佛门月报》的出版流通,与数月前的万国宗教大会或许没有直接联系,但酝酿其产生的两国政治、军事、宗教的时局背景却是一致的。这份报纸是近代日本佛教海外布教的产物,其内容涉及中、日、西各方佛教发展状况,极具国际视野。而作为日人所办的最早的汉文佛教报纸,也刺激了一批中国佛教徒改造本国宗教的冲动。近代中国佛教的改革运动,正是在与日本、欧美国家的互动中逐步展开的,《佛门月报》为我们理解这场改革运动背后的国际性特征提供了绝好的例证。
二、近代中日佛教交流与
《佛门月报》的出版
《佛门月报》由上海虹口本愿寺主办及发售。虹口的本愿寺是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东本愿寺) 设在上海的别院,类似于下院或附属组织。1873年,东本愿寺就派出僧人小栗栖香顶来华,小栗栖从上海登陆,短暂访问龙华寺后即北上,经天津至北京,住清慈庵学习中文,并跟随龙泉寺本然法师研讨佛法,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清国留学生涯。1876 年小栗栖香顶再次受命并抱着埋骨中土的决心毅然赴上海开教。抵达上海后先在上海英国租界的北京路租屋设立 “东本愿寺上海别院”,开院仪式当天日本领事馆之职员、在沪的日本商界人士、龙华寺的僧人以及冯耕三、孙霭人、钱子琴等中国商人、文人到会参加,小栗栖用汉语发表演说。〔4〕东本愿寺的上海别院是近代日本佛教在中国传教最早的据点,1883 年后移址到新建的虹口区本堂。〔5〕当时上海别院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能用中文布教的僧侣,因此语言课程是别院内所设江苏教校的主要课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