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此情可待成追忆”——《俄罗斯馆纪事》讨论课发言(18)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一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粟特学、突厥学的兴起。借用陈寅恪的话,这就是当时的“预流”之学。陈、岑都是其中佼佼者;第二是历史语言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不同语种材料的对勘、互证。如陈寅恪所说“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第三是中外关系史,即西域、南海之学。
以上三种学问都是世界性的,聚集了中外学界最杰出的学人。蔡先生的多种著述即以不同语种材料推进西域、南海之学,承接着世界性的学术传统。《俄罗斯馆纪事》所叙述的历史看似不起眼也不“预流”,细读之下,却能领悟到“预流”的方法如何在不同领域中运用自如。
首先是“胡名考证”,也即历史语言学对不同语种材料的对勘互证。 相比唐代胡人,《俄罗斯馆纪事》中的译名还原简单很多,大部分可依据俄文材料直接拼读对应。蔡先生更进一步揭示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可见耶稣会士译名用字、旗人取汉名的影响,以及清朝上国心态导致的积习。
其次是在中外交流史中,找到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理解在主观动机、客观限制影响下的传播过程,理解传播者的旨趣、信息的变形和产生的后续影响。 本书中对《三字经》《红楼梦》在俄国的流传的研究都提现出这一方法。还有备受关注的《资本论》提及王茂荫问题,蔡先生通过追踪文献来源,找到马克思了解这一信息的渠道,也揭示出俄罗斯馆和俄罗斯汉学对欧洲思想影响之一斑。
书中还运用了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疏通重要文本,展示出在数据并不丰富的论题上如何做到“榨干”史料。《俄罗斯馆纪事》中补正《朔方备乘》、录文考释《鄂罗斯馆记》、释证《四述奇》,对其中提及的人物、事件、制度、物品搜集旁证、详加叙述,补充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最后谈一点无奈的不足。本书所使用的俄文材料,都是后来编纂的史料汇编(如《俄国驻北京传道团史料》)或者二手研究(如《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未能涉及俄方档案、当事人文书等原始材料。从《增订后记》中提到文献馆际互借的情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完全是因为时代条件的局限。俄罗斯馆研究也已经在这些方面往前推进。
但后出转精也掩盖不了蔡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中所做出的不刊贡献。我刚读完此书不久,即听到蔡先生仙逝的消息,谨以此粗浅短文作深切悼念。斯人已逝,学风长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庄帆,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