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9)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这从它们的德文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Besorgen(烦忙)和Fürsorgen(烦神)都是从Sorge(烦)派生出来的。但烦与烦忙和烦神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烦”,烦忙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烦神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烦”本身却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会感到心烦。海德格尔追溯“烦”的拉丁文cura的词源,找到这样一个传说。相传cura是一个女神,她用泥土捏成了人的形体,她称这样东西为“人”(homo),因为它来自“泥土”(humus)。她请求朱庇特给人以灵魂,人死后灵魂归还朱庇特,但只要人活着,就要拥有他。这个故事说明,“烦”与人终生相伴,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烦”所揭示的是“此在”的存在的全部结构。对于“烦”,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烦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他的未来,他的烦显示了他的潜在性;人面对什么而烦?他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他的烦揭示了一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烦”是过去的延续。“烦”揭示的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烦使人感到了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抛置性和沉沦性,他的自由和已经形成的特征,他周围的环境与他的选择,如此等等。如不胜其烦,感到可畏,就会滑入非本真状态,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畏”(fear)是非本真的“烦”。这种意义上的“畏”不是揭示沉沦态的“恐惧”,它没有具体对象,“畏”与“烦”一样,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揭示的是“此在”的整体存在状态。
“烦”的本真的、也是最后的形式是“面对死亡的决断”。这一本真状态包含三个因素:先行的、良知的、决断的。决断是当下抉择,先行是未来的展望,良知是以往体验的呼唤。在此种状态中,最后可能性渗进了现实,切断了未来,并保存在已经实现的过去之中。只是在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死亡于自身显示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关系的论述,可用下图表示: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