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略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写作的艺术“增长点”(3)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写在卧夫追悼会现场》(大枪)、《跟着父亲上山》(胡建文)等一大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内容俱佳的诗歌文本。
上述三种写作倾向形成了一种既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势,多元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得以彻底彰显,由此呈现出新世纪诗歌的某种繁荣态势。
在新世纪(21世纪)二十年来活跃纷繁的诗歌写作中,陆续出现了六个值得关注的诗歌写作现象,可以理解为新世纪中国新诗写作中新的艺术“增长点”。下面,对于这些新的艺术“增长点”,分别予以简要介绍与论述。
1
艺术“增长点”之一:“先锋性写作”
所谓的“先锋性写作”是指诗人对传统诗歌理念与美学趣味的背离,对传统语言形式与艺术风格的反叛,以及对现存诗歌文化秩序的突围冲动。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先锋性写作”,首先是对第三代诗歌先锋精神的继承,它有时以极端的姿态来凸显其前卫性的诗学观念(例如“下半身写作”的诗学主张),实质上却是对新世纪大众文化潮流自觉或不自觉的迎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先锋性写作”与“口语写作”常常呈现大面积重合与交叉的现象,这是由口语诗人的写作立场导致的结果。当然,也有一部分诗人持书面语写作,但其文本同样呈现出鲜明的先锋诗歌精神。全面来看,在“先锋性写作”向度上,陆健、童蔚、伊沙、侯马、宋琳、梁晓明、沈浩波、朵渔、吕约、冯晏、马永波、海男、林雪、安琪、余怒、尹丽川、巫昂、胡弦、张执浩、向以鲜、阎安、杨小滨、汪剑钊、沙克、方文竹、黄梵、顾北、周瑟瑟、花语、刘剑、朱涛、雨田、马培松、徐慢、谭畅、宇秀等一大批诗人表现抢眼。
兹举例而论,陆健在20世纪80年代便以先锋诗人的面目出现在诗坛上,其诗歌写作一直持守探索、实验的先锋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陆健创作出了《夏娃》、《在丹江水库乘水上飞机》、《身世》等一系列品质优良的先锋诗文本,尤其创作出了长篇先锋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由于其艺术手法的创新、精神内涵的丰富而广受诗坛瞩目,颇获好评。受到过伊沙的影响并走得更远的先锋诗人沈浩波于新世纪初期以“下半身写作”的主将身份在诗坛广受争议,但他并未长期迷恋于口语写作与身体叙事,而是自觉地逐渐转型,并根据创作需要适度使用书面语,以维护其先锋精神的内核,沈浩波从早期对身体叙述的迷恋最终成功转型为对灵魂探索与独立精神品格的维护,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先锋诗人的形象,他的《文楼村记事》、《奏鸣曲》、《蝴蝶》等均是具有颇高思想艺术水准的先锋诗歌文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