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略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写作的艺术“增长点”(5)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韩作荣的《呐喊》则是诗人以灵魂自省的方式,把灵肉之间的冲突与挣扎大胆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荡气回肠。而潇潇的《这个世界的残缺》以人们对世界的普遍性抱怨、愤懑、诅咒态度为观察点,诗人通过敏锐的思考与犀利的语言,揭示出“这个世界的残缺”其实要归因于每个人身上的坏毛病,这种对于人性缺点的认知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因而,“人性化写作”大大彰显出诗歌真实性的精神力量,展示出诗歌的内在深度。除前面提及的诗人诗作之外,陈先发的《自然的伦理》、杨克的《人民》、潘洗尘的《有哪一个春天不是绝处逢生》、马莉的《用语言杀死自己》、骆英的《与麻雀对话》、曾凡华的《黑太阳》、李皓的《狗尾巴草》、石厉的《咖啡》、卢卫平的《母亲不知道自己死了》、蔡天新的《忆张枣(1995)》、宋晓杰的《胆子越来越小》、梁尔源的《净身》、衣米一的《水花》、吴海歌的《照镜子》、王霆章的《插入内心的时光之刃》、瓦刀的《三重门》、度母洛妃的《叫醒自己》等“人性化写作”的诗歌文本,在题材与风格上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值得赞许。
3
艺术“增长点”之三:“神性写作”
简言之,所谓的“神性写作”是建立在生命写作与人性写作的基础之上,是对生命写作与人性写作在情感层面的高度提纯与无限升华,神圣性、庄严性、超验性,可以视作“神性写作”基本而重要的审美特质。“神性写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在诗坛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形成一股潮流,在文化诗学层面,“神性写作”就是对于“口语写作”有效且必要的审美反拨,它对诗歌写作的大众化与世俗化美学趣味予以自觉纠偏,这对于维护新世纪诗歌美学生态的平衡格局,乃至净化当下诗坛精神环境,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
通俗而论,“神性写作”就是具有宗教性体验或准宗教性体验的写作向度,它以崇高感作为自身最高的美学准则。从新世纪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面貌来考量,吉狄马加、大解、寒烟、李南、姚辉、南鸥、王黎明、阿信、刘以林、徐柏坚、沙光、杨键、杜涯、谭延桐、冉冉、徐俊国、陆群、牛放、楚天舒、王琪、徐南鹏、扎西才让、萱歌、肖黛、衣郎、曹谁、孔占伟、西可、衣郎、曹有云等诗人大致可以视为“神性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
有着彝族文化精神背景的诗人吉狄马加对崇高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与热爱之情,因而,吉狄马加的诗歌文本通常采取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对神圣境界的孜孜追求,他迄今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就是寻求神圣心灵道路的过程,最能体现吉狄马加“神性写作”诗学风格的作品,当属于他最近推出的两部长诗《我,雪豹》(2014年)与《致马雅可夫斯基》(2016年)。这两部长诗是诗人吉狄马加分别与纯洁精神家园象征之物“雪豹”和崇高精神信仰化身的伟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一次想象中的心灵对话,两部作品的高迈立意与庄严气象对读者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其“神性写作 ”的非凡感染力量是其他写作向度的诗篇所难以比拟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