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印:追迹华夏之初——古史书写中的想象与真实|文化纵横(1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在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文革”期间受到短期冲击之外,夏鼐无疑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最高权威之一。其学术地位的形成,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当然是其个人的资历和成就。夏鼐早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师从蒋廷黻研习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严谨、实证的治学风格。1935年—1940年他留学英国,完成了题为《古埃及串珠》的博士论文,获伦敦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国内考古学界,他大概是继梁思永(193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吴金鼎(193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第三位受过西方考古学系统训练、第二位获得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而吴金鼎在1944年后改行,梁思永于1954年英年早逝,夏鼐便成为同行当中学历最高、专业知识最精深的一位,谓之“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并不为过。
而他之所以在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能够坐稳考古学界领头人的位子,还跟他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应用分不开。早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期间,受当时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夏鼐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和接受了唯物史观。1949年以后,夏鼐始终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学研究,认为这是中国考古学的特征所在;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他看来,便是尊重客观事实:“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只是由于这些理论出于马克思,而是由于它符合于客观的真理,符合于考古实践中所证实的客观事实”。留英经历和博士学位所体现的考古学专业素养之“正宗”,与信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所彰显的意识形态之“正确”,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夏鼐能够长期执掌考古所,其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当然,除了夏鼐之外,考古学界还有其他若干权威,其中最突出的当数苏秉琦。苏秉琦生于1909年,比夏鼐早一年,属于同代人,但学历不如后者。夏鼐在1934年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苏秉琦也在同一年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夏鼐的留英经历和博士学位使他在回国两年后(1943年)即受聘为史语所副研究员,1946年升任研究员,获得所长傅斯年青睐,甚至于1947年一度担任史语所代理所长之职。相较之下,苏秉琦则在大学毕业后谋职于北平研究院史学所,在所长徐旭生的领导下,逐步晋升至副研究员。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研究所成立之后,夏鼐、苏秉琦也都进所。郑振铎挂名所长,夏鼐以副所长身份负责具体业务。苏秉琦受其领导,自1952年起长期兼任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从此两人分别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挑起了大梁。而两人在考古学界地位的差异,可以从他们日后所担任的学术公职上体现出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