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上)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王骏阳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除了曾为人们熟知的后现代转向(the postmodern shift / turn)以及眼下正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数字化转向(the digital shift / turn),一个对当代建筑学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转向或许可以称为风土转向(the vernacular shift / turn)。“风土”对应vernacular,这在中文建筑学语境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此前更多使用的是“民居”或“乡土”(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进一步论及)。这里有两点需要澄清:首先,本文的“风土”包括历史和传统风土(属于历史和传统建筑范畴)和当代风土(属于非历史和传统建筑范畴)两层含义,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这个“风土”是否存在于当下——事实上,许多历史或传统建筑范畴的“风土”仍然存在于当下,但本文的“当代风土”特指当代城市风土,它与占据主流“风土”话语的历史和传统风土无关。
其次,本文的“风土转向”是一个从历史和传统“风土”的兴起,经由当代建筑学中的“批判建筑学”与“投射建筑学”之争,最终从“壮游”走向“向当代城市风土学习”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3个建筑学转向的回溯以及在这个语境中几位代表性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策略的辨析,本文旨在呈现和讨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建筑历史理论话语的另一维度。
转向之一:佩夫斯纳的悖论与历史和传统风土的兴起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是一位著名的20世纪建筑史学家。他于1936年完成的《现代运动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瓦尔特·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其修订版把标题中的“现代运动”改为“现代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中文译本根据此修订版翻译而成)是早期现代建筑史学经典论著之一,对中国建筑学界的现代建筑认识也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建筑历史教科书仍然不无这部佩夫斯纳著作的烙印。本文的“佩夫斯纳悖论”出自他的另一部经典著作《欧洲建筑概论》(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该书于1943年首版,此后一再修订和重印,曾被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 Ltd.)冠以“独特、权威、百科全书般博学”(unique, authoritative, and encyclopaedic in knowledge)和“一锤定音的研究”(the definitive study)。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