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上)(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
与上述这种建筑史叙事背道而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200多张世界各地乡土民居的大幅黑白照片,将“鲜为人知”的“非正统”建筑世界——“民居的”“无名的”“自发的”“本土的”“乡村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据说,这次展览的想法早在1941年就在鲁道夫斯基脑海中产生,这意味着整个展览经历20余年的准备和策划时间,它最终得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个曾经的“国际风格”(the International Style)“圣殿”展出,并连续12年在世界的84个不同地点巡展,不仅为鲁道夫斯基本人带来巨大声誉,也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建筑、建筑学和建筑历史的认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之后,人们很难继续将建筑局限于专业产品的领域……,或者将建筑史完全建立在以‘正统历史为主角’的建筑之上。”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几乎由清一色的建筑外观照片组成(图1),却鲜有对生活场景和实际使用情况的介绍和认识,也绝少涉及象征价值、文化语境、禁忌习俗的文化心理乃至人类学因素。这样的不足是鲁道夫斯基以后的乡土建筑研究试图弥补的。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建筑学教授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就属于后面这类学者。他对传统建筑史的批评与鲁道夫斯基如出一辙,但使用了在鲁道夫斯基那里没有出现的“风雅建筑”(high style architecture)一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向来偏好研究风雅的历史纪念建筑,……这样的研究已成了冷僻的、对各个时期建筑活动肆意取舍的,于今却又聊无意义的历史清谈。从宏观上看,人类历史上的物质环境整体特别是建成环境,历来就不受设计者左右,这一整体环境是由民间的风土建筑构成的。
而这些建成环境却大都被排除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之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同中文建筑学用“风土”对应vernacular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常青院士的推动一样,用中文的“风雅建筑”对应high style architecture应该也出自常院士的煞费苦心,为的是在中文表述上取得与“风土”的呼应,尽管这种呼应在英文中并不存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