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上)(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拉斯金的“庄严或美丽的特征”显然要比佩夫斯纳的“审美设计”具有更多含义。拉斯金以“牺牲”“真理”“权力”“美”“生命”“记忆”“顺从”为主题分别进行了论述。然而无论拉斯金还是佩夫斯纳,如果他们活在今天,按照上述标准他们很可能都无法将2019年度欧盟密斯建筑奖(EU Mies Award)和2021年斩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拉卡通-瓦萨尔(Lacaton-Vassa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视为“建筑”。单就佩夫斯纳“建筑”与“建物”之分的论断而言,该项目斩获密斯建筑奖至少已经表明,这个为当代欧盟建筑设立的奖项与其说是完全不考虑审美问题,不如说是彻底抛弃了佩夫斯纳陈旧的“审美”观更为恰当。
不过“审美设计”观念之陈旧可能还不是佩夫斯纳悖论的最大问题。西方建筑学素有“大建筑”(即意大利文的l’architettura maggióre)与“小建筑”(l’architettura minóre)之分。所谓“大建筑”一般指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如神庙、教堂、剧院、市政厅等,而“小建筑”则涵盖民居、库房、马厩、车棚之类的普通民宅和实用建筑。前者属于“正统建筑”(pedigreed architecture),是建筑谱系的一部分且通常具有某种“高级样式”;后者则难登大雅之堂,是“非正统的”(non-pedigreed)、匿名的(anonymous)、土生土长的(indigenous)、自发的(spontaneous)。建筑史青睐“大建筑”而忽视“小建筑”,这种情况由来已久。那么,佩夫斯纳的论断是要唯“大建筑”是瞻,为把“小建筑”打入冷宫的建筑史观再次建立合法性吗?
从理论上说答案是应该否定的,因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佩夫斯纳会在民居和乡土建筑中看到他的“审美设计”,从而不会把它们归为“建物”的范畴。但是纵观《欧洲建筑概论》,人们不难发现佩夫斯纳的论述对象几乎是清一色的“正统建筑”和“高级样式”的建筑——从古希腊到现代建筑。确实,在以“大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史谱系方面,佩夫斯纳的这部著作同样具有代表性,尽管作为“独特、权威、百科全书般博学”和“一锤定音的研究”,它的论述或许更精辟,见解也更独到。
这就涉及本文的第一个建筑学转向,它以1964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展览拉开序幕。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奥地利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他在与展览同名的著作中表达了挑战传统建筑史的强烈意图。他写道:“西方世界所撰写和传授的建筑史,一向只关心某些精选的文化。……如同为标榜权力和财富而做的建筑师名人录一样,一本建筑作品选集通篇都是为特权阶层修建的、为他们服务的房屋,包括那些真真假假的神祇、商业巨头以及血统上的达官贵人等,却只字未提平头百姓的房屋。直到我们的上一辈人还理解并接受这种观点——把所有其他建筑种类都排除在外,而仅仅强调所谓‘高尚的建筑’与‘建筑的高贵性’、先入为主的思想模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