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凯华: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研究文献的学术史梳理(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三)期刊文献众多
当然,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学改编文献更不能忽视晚清到民国时期报纸期刊,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华商报》等报纸和《明星特刊》《神州特刊》《影戏杂志》《中国电影杂志》《电影世界》《青青电影》《电影明星画刊》《银影》《电声》《良友》《现代电影》《青青电影》等千余种文学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所收中国现代文学相关期刊数量为657种,其中含有电影类期刊)、电影类期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由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出版和发行的中文电影刊物有将近400种,其中上海就有200多种)上,也充斥着丰富的与电影的文学改编相关的信息,如论文、评论、新闻、影人趣事以及广告等,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与城市居民生活、文化、娱乐消费有关的内容。
(四)理论著作出现
徐卓呆译著的《影戏学》是中国学界第一部关于电影的理论著作,在8章6万余字的篇幅里具体介绍了电影的有关知识,其中第三章“造意与原作者”和第四章“编剧法及编剧者”就简略论及到了电影的改编问题。当然,这还不是早期学界关注的重点。随后,在业界一批人士围绕“影戏”这一中国早期电影关键词展开论说的视野中,电影改编的探讨依然还不是人们的兴趣中心,如朱双元的《新剧史》、侯矅的《影戏剧本做法》以及周剑云、陈醉云、汪旭昌等人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上述著作作为钟大丰、吴冠平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后著改名为《电影讲义》目前已由东方出版社于2017、2018年先后出版社)都还没有集中于文学与电影关系的认知和阐释,但在周剑云的《编剧学——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之三》中对改编还是比较重视的,认为能否改编的首要一点是要“含有影戏的意味,及摄成影戏的可能”。
不过,有些单篇文章如陈趾青的《编剧摭言》、李怀麟的《怎样才可以做编剧家》在对于编剧的主观条件提出看法的同时,些微提到了改编的做法。
中国电影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编剧理论依然非常薄弱,但对于文学的电影改编有较为先进的认识。1932年,夏衍翻译的普多夫金的论著《电影导演论》中的第二章“导演与剧本”,专门论述了与电影改编有关的编剧理论,而他在自己所写的《编剧与导演》《<权势与荣誉>的叙述法及其他》《<铁骑红泪>评》等文章中也对电影与文学的区别有较为自觉而清醒的认识,指出“将文学的作品译成电影,当然不需要将文学的作品所创造的一切加以机械的转化。电影艺术家所需要的,是要用电影所特有的手法,表现出文学作家用他文学上的手法所暴露出来的那种同样的‘具体的现实’”“比文学家更积极更明确地对观众指示出正当的途径”。这就是说,改编是要抓住原作精髓,用电影的手法变现文学的内容,见解颇为精当。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