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凯华: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研究文献的学术史梳理(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抗战时期,电影创作质量和蝉联都很低,虽然有关电影改编的观点相当稀缺,但一些著作如陈鲤庭的《电影轨范——电影艺术表现技巧概释》(1941)对与戏剧与电影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相当敏锐的,认为二者根本不是两回事,实际上“戏剧和电影又常常交流着”,反对“一般的电影剧只是把平庸的戏剧搬上银幕”。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当局对电影业控制趋紧,人心惶惶,完整的电影理论难以形成,与文学改编相关的电影理论自然也是停滞不前了。
二、自觉与开创阶段(1949-1979年)
至于学界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文学与电影的改编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过,在1979以前学界关于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的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尚处于开创阶段。
(一)注重文献资料
这一阶段的文献整理,是学界比较注重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近百万字具有完整史学意义的电影通史、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等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第二卷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论述了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1949年的发展历程,其与改编相关的史料就非常翔实,在影片史料丰富广泛包容性方面至今仍无出其右者,目前仍是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必备的参考书。事实上,当时的电影史料类型还是比较单一,但也开创了不少文献资料类型的先河。
1、回忆录的刊出。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中国电影发展史》课题组大规模搜集电影史料的阶段,程季华等人在电影局艺术处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支持下,就开始尝试做一些类似于现在“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对许多当时还在世的中国电影早期的演员、导演进行采访,记述他们的从影生涯,并刊登在当时《中国电影》杂志的专栏“昨日银幕”上。此外,一些老艺术家撰写的回忆录也以单行方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相继出版,例如王汉伦等的《感慨话当年》(1961年版)、鲁思的《影评忆旧》(1962年版)、欧阳予倩的《电影半路出家记》(1962年版)、梅兰芳的《我的电影生活》(1962年版)、田汉的《影事追怀录》(本应1964年版,迟至1981年正式出版)等。这些口述记述和回忆录,不仅对当时《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也为之后中国电影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2、影视剧本文学选集的出版。不少出版社参与出版影视剧本文学选,包括总集或选集,这也是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种文献范式就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影视剧本文学选集是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编辑的《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1959、1961年出版,分上下两卷),选收1931~1949年间的电影剧本16个,都是当时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从剧本角度反映了中国电影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剧作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自1963年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一直着力于编辑出版《中国电影剧本选集》,到1989年为止已出14卷,共收剧本90部左右,这是一部中国系列性电影剧作选集,基本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优秀影片的电影剧本,其中不少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是研究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的重要文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