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诞辰纪念|“生活,恰恰是不顺从。”(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十六世纪以后“陶罐”渐渐演变成“盒子”,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潘多拉魔盒”。这则神话后世演变出许多不同的版本,唯有一个情节始终固定:希望并非最后飞出之物,而是唯一留在瓶中未能飞出之物。
所以,加缪说“希腊人曾让希望在其他一切之后飞出”(les Grecs firent sortir l’espoir après tous les autres),意指希望亦飞了出去,这里面似乎有一些无意中的讹误,一个记忆的混淆。
但正是这一无意识的改写透露了他本人真实的想法:古希腊人未必认为“希望”是“所有事物中最可怕的一件”——至少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并未对“希望”的性质做出任何解释或定性——持这一看法的正是加缪本人。
加缪认为希望把之前的一切灾难合理化,这才是最可怕、最终极的灾难,他反对为了某种缥缈的希望而甘心与正身处其中的生活境遇妥协。加缪笔下的“希望”特指这样一种状态:人们觉得未来终究会自然变好,所以停止一切当下的行动,在停滞中默默等待那个美好希望的自发实现,并且忍受一切不堪忍受的现实,换句话说,人们为了一个对于未来的愿景而牺牲了当下的生活与行动。
对于眼前的灾难与荒诞,加缪抗拒任何这类希望,他的态度是“不顺从”,这便是他的本心。他日后的所有格格不入,都来自于这份“不顺从”。加缪写完这篇散文时的1937年,也正是他开始构思《局外人》的时间,所以在默尔索身上当然也能看见这份“不顺从”,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便是格格不入,而我们要真正领会的,其实是格格不入中的“不顺从”,以及对本心的秉持。
二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加缪在伽利马出版社主编的第一套丛书同样被他命名为“希望”,其中的第一本便是勒内·夏尔的《修普诺斯散记》。几年之间,从抗拒希望到将其作为丛书总标题,加缪这一次大转折并非自我否定,后一个“希望”,是指人们为了一个美好未来的实现而在当下努力行动,从而让那个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可能,就像勒内·夏尔手执武器英勇战斗直至解放的黎明到来。
换句话说,加缪对“希望”一词进行了重新定义,从对生活的“不顺从”引发人类当下的行动,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两个“希望”,在加缪笔下是同一个词汇(l’espoir),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完全相反,而究其本质便是如何面对当下的生活,是将其牺牲还是亲手把握,而这份“不顺从”,正是二者分界的基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