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最生猛的人类学寓言,超越伦理(7)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以感伤婉约的基调贯穿全篇,以某种温柔的语调缓缓推开;而1983年的今井昌平版本则较为尖锐,更加原始而赤裸地注视生命的本质,对生存的意义进行哲学式的回答。同一篇小说可以延伸出两部南辕北辙的电影作品,得益于深泽七郎中性文风与留白。
且听楢山小调唱曰:
三度祭楢山,栗子把花开。
盐铺阿酉运气好,进山那天下大雪。
榧树家阿银懒女人,儿孙满堂一窝老鼠。
老婆婆啊丢到后山,后山的螃蟹爬回来。
爬回来也不准进门,螃蟹不是夜啼鸟。
即使说寒冷彻骨,进山别让穿棉衣。
1. 消亡而极致的物哀之美
木下版的《楢山节考》用大量古典手法,演绎出《楢山节考》的凄美。除了形式美之外,片中还有母子间情感拉扯的物哀之美。悲之所以为悲,全因爱不得放不下,阿铃婆既坚决牺牲又放心不下儿子,辰平既不敢违反法则也舍不得母亲,哀怨间纠缠出绚烂的凄美。
东方的美跟西方的美是相对的,它是一个纵深,是下潜的,深幽、神秘、暧昧且模糊。给人柔和感,吸附感,引诱感和哀伤感。日本人认为“美”既不在明也不再暗,而是在明暗之间,因此谷崎润一郎最推崇的美学是阴翳之美。
之所以说木下惠介的作品具有幽玄的美学内核,在于其着墨最深的部分,恰好是日本文化中最难以解释的死亡美学。在日本电影中,死亡即便以多元的形式出现,但归根结底也离不开日本传统的生死观。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