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令人向往的教育乌托邦(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玩音乐时,课堂成了如幼儿园般自由玩耍的场地,孩子们在自由玩着架子鼓、弹着吉他,没有兴趣参与的同学,也可以在一旁做手工,或是发呆。
有网友称,这是现实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者的自我警醒


既然是纪录片,现实就是底色。
巴赫曼所在学校位于德国中部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这里充满了移民的融合外国人。
班级里19个学生,来自意大利、俄国、撒丁岛、土耳其、保加利亚等12个国家,还都处于12-14岁的青春敏感期,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
同样,既然是小升初,也存在客观的升学压力。德国「小升初」阶段有三条路可以走,教育质量从优到劣:文理中学、专科中学、职业中学。实行6分制,1最好(A),6最差(F)。
施塔特阿伦多夫的移民家庭,多属于因为贫穷,被迫背井离乡,到德国来寻求一份工作,所处阶层偏于底层。这样家庭的孩子,要想实现命运的转变,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
可父母们往往是忙碌于生计,乃至异地分隔,搬家不断。家庭对教育投入少,学校教育显得越发重要。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作为班主任的巴赫曼内心的焦虑,丝毫不亚于一般父母。
可他并没有将自身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保持着警醒。
「有时候我感到不满意,觉得该给孩子们严格一点,敦促他们多学一些数学、德语,我会被这种念头侵入,感到很难受。」
他记得自己曾不喜欢的「灌输式」课堂体验,他不愿意自己成为那样的老师。
「因为我不是在与孩子们携手并进,而是在打压他们,让他们将知识强吞下去,最后什么效果都没有。」
与孩子们关系融洽的巴赫曼先生,看似是个天生的老师。可事实上,他当年成为老师是迫于生计。
他说:我当老师,其实是为了养家糊口。因为我把学校当成是公共机关,对此还排斥了很久,从一开始就对它产生距离感,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令人向往的教育乌托邦


40多岁时,巴赫曼先生还想过辞职,想追求自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