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中国电影人的精神困境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片、主旋律、娱乐片到当下的艺术片和商业片,艺术与商业以醒目而独特的方式,贯穿在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中。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差异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并未形成如此具有标识性的论题。不仅如此,纵观中国电影史,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很难以“市场盈利”作为标准,艺术电影不一定意味着低票房。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大力学习苏联的政治艺术电影,中国电影的票房神话也恰恰集中在那个时期;放映于1992年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则创下2亿票房、1亿观影人次的记录;1994年在电影史中留下辉煌票房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部艺术电影。
新时期艺术和商业片的对立构成某种意识形态,在其影响下,艺术电影不具备商业性的观念深入人心。哪些因素造成了新时期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二元对立,这种至今无法跨越的意识形态包含着哪些意涵?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艺术和商业对立的怪圈。
神怪武侠片:“史前文化”还是“影视创新”?
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了改革的步伐,这次改革是建立在反思和清算历史债务的基础上的。20世纪50~70年代的电影曾创造出艺术和商业的完美融合,并创造出难以企及的票房神话,但反思的结果是,中国需要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市场”主导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1980年,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进行了大胆的商业片探索,获得过亿票房。这部电影号称新时期中国的第一部商业片,其内容十分耐人寻味。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梦婕(刘晓庆饰)以近似戏装的武侠造型示人,这极易使人联想到盛极一时的早期电影《火烧红莲寺》(1928)。《火烧红莲寺》在20年代末期曾引发神怪武侠片的热潮,由此可见,80年代电影人在探索新电影模式时,最先考虑的是中国电影中素以有之的神怪武侠片传统。

“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中国电影人的精神困境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高票房的“文艺片”
问题在于,神怪武侠片的传统在新中国是被视为“前现代”的。1920年代末期,神怪武侠片盛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在进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建设”,神怪武侠片自然不在国民政府认同的“现代”范畴内,故而遭到淘汰。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模仿苏联,将电影放置在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位置上,继而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对电影进行审查,禁止制作和放映神怪武侠片。这种对神怪武侠片的认识延续到了新中国,在新中国的现代版图中,神怪武侠片极少被提及,被安全地放置在“史前史”的位置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