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中国电影人的精神困境(7)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奇观电影与利润主导
新世纪以来,世界电影格局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好莱坞的最后一家独立制片公司米高梅倒闭,八大独立制片公司主导好莱坞的历史终结。自此以后,好莱坞著名的独立制片公司全部脱离独立制片的身份,隶属于娱乐传媒集团。这给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带来巨大变化。Janet Wasko对这一现象有过精彩分析:
大量质疑认为,自从主要的电影公司成为大型娱乐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开始变得为利益驱动、以商业原则为导向。比如,Scott Foundas在《DGA季刊》最近一期中,提到当代好莱坞,他说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此,各种官方历史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真实:制片公司被大公司掌管后,对商业利益的考量多于对艺术的坚持;观众的品味发生了变化,沉迷于大片的轰动效果和逃避主义,而远离现实;电影投资预算居高不下,正如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的《天堂之门》遭遇的票房滑铁卢。”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好莱坞的公司一直被利益驱动,而且总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丝毫不关心艺术创造。如果公司的所有权归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所有,那通常意味着公司更乐于投拍大片并紧握经营权,以持续获取收益,而且他们经常和母公司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
[13]
这种大场面、大制作以及“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的商业诉求同样影响了新世纪中国的电影制作。21世纪以来,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电影业。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影视制作。这一规定一方面扩大了电影制作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开启了资本和利润主导中国电影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从“导演中心”向“制片人中心”的转变,第六代电影人走向了前台,《英雄》则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
《英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国产电影模式,它以大制作、大场面的视觉效果,替代了第五代电影人的现代主义探索。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与第五代导演试图超越艺术/商业对立的困境有关。第五代导演并不擅长讲述现代都市故事,当他们去制作商业片时,如何走出这个困境便成为棘手的问题。《英雄》的成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导演张艺谋敏锐地意识到世界电影市场正在变化,他把中国风的画面加入到“大片”制作中,获得了北美主流市场的肯定。这种做法既突出了第五代导演本来就擅长的形式美感,又巧妙规避了他们不擅长的故事叙述。但《英雄》的短板依旧明显,美丽的画面终究无法掩饰情节的薄弱,从《无极》到《十面埋伏》,国产大片开始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这让其在情节上的陈词滥调和不堪一击彰显无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