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15)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从“四大奇书”演变而来的。明代末年,冯梦龙等人将明代的四部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合称为“四大奇书”。“奇书”是相对“正书”而言的,也就是相对“四书”而言的。
“四书”是朝廷所推崇的,“四大奇书”则是民间所喜欢的;“四书”用的是文言,“四大奇书”用的是白话。“四大奇书”的用法一经形成,即广泛流行,推进了这几部作品的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代表党和国家隆重推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经过舆论的酝酿,逐渐形成了“四大名著”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合称。称之为“四大名著”,不是从文学的意义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意义上说的。
“四大名著”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
新文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打倒孔家店”,也就是打倒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包括原始儒学、宋明理学。经学就此瓦解,被分解到了子学、史学或者文学之中,例如,《诗经》虽然还是经典,但只是文学经典,而不再享有崇高的意识形态地位。
二是白话文运动。实际上,白话不是从“五四”才有的,明代的《水浒传》《西游记》,就是极好的白话作品。白话文运动的要害是把白话变成官方语言,民国时期把普通话称为国语,很能说明白话在“五四”后的地位。白话成为官方语言,意味着所有国民都要把白话作为写作交流的工具,这就需要经典作品作为范例。

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


《永远的新青年:陈独秀与五四学人》,石钟扬著,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5月版。
这些范例一部分是由新文化人写的,读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吕叔湘等人写了不少作品给学生当教材,我们所熟悉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也是白话样板。其实新文化人写白话没达到成熟境界,《荷塘月色》只能算是中学生范文;鲁迅的白话文文白夹杂;郭沫若的白话文是欧化的。新文化人的白话文,只就语言本身来说是不能学的,因为他们写得还不高明。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古代寻找范例,看明清时代的文人高度肯定过哪些作品,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被挑选了出来。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五四”后才得到好评的,明清时期就有诸多精英文人喜欢,只是他们跨不过一道门槛,没能为其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确定地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