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1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道”,这就是读书人和帝王打交道时可以背靠的力量。他们用著作和教育体制把这样的理念变成社会舆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社会公认读书人是“道”的承担者,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
我们看到,明代的士大夫,经常为了“道”,为了一个原则,公开跟皇上顶着干。皇上虽然自觉理亏,但手握权力,经常廷杖大臣,而结果是,被廷杖的大臣社会声望更高了,因为他可以为“道”舍命。打了大臣的皇帝去世后,下任皇上为了得到士大夫的好感,会给被打的士大夫加官进爵。宋代之后士大夫重“道”,这是一个原因,而这种普遍意义的“道”,就在“四书”之中。
读书人思考的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在老百姓中建立声望,以保障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读书人强调,他们虽然出身平民,但比普通人更加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
从宋代开始,个人修养比社会管理能力更受重视。“五经”强调社会管理,因为“五经”本来就是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文献。而“四书”的重心是道和个人修养。

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


《范仲淹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类格言在明清八股文中层出不穷,正是宋元明清读书人喜欢谈的。“道”的代表者们之所以关注品格修养,是因为社会精英从民众中而来,必须确立一个尺度把自己和普通民众加以区分,否则凭什么领导和管理国家?这是“四书”取代“五经”的又一个原因。
当然,他们并非忘记了社会管理,而是认为,只要确立了为社会所敬重的精英形象,社会管理能力自然可以历练出来。
以上说的就是“四书”取代“五经”的两个重要原因。
“四书”取代“五经”,对于科举时代的社会管理,发挥了极大影响。从正面来说,那些来自平民阶层的知识精英,他们对于宋朝、明朝和清朝的管理,虽然不能说超过了汉、唐,但无疑比六朝要好许多。
从负面来说,至少有两点需要指出。
一是从宋代起,士大夫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在民间被推到了极端。中国社会有个特点,某种理念一旦在民间广泛传播,往往会不断加码,直到不近情理。二十四孝中的愚孝,对女性贞节的要求极其严苛,这一类事例,都是因此而发生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