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许倬云:《西周史增订版》(1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这一现象与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帝国的过程也很相像。罗马帝国的疆域,都是各处投降的国家。罗马大军所至,各地纷纷服降。出征的部队,就驻扎在征服的地方,负责镇压和戍守,不再回到宗主的都城。分出去驻扎的地点互相支援,以维持霸主的权力。
因此西周的封建制度,其实在我看来,原本也是殷商模式的扩大:各地有驻防单位,类似罗马的军队分驻各国。西周以姬、姜二姓联合的力量,完成于「天下」的控制。相对而言,罗马始终没有将之演化为西周的宗族封建,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的网络。西周是宗邦的观念,罗马是本城的观念,没有中间其他可以联系的纽带。中国是靠「众建亲属」,以为藩邦的制度,即以血缘纽带维系的「亲」和以婚姻关系结合的「戚」,这两条线,建构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网络,重叠在戍军的武装控制之上—这是比罗马帝国有更坚实基础的统治机制。
往中东看,中东的大帝国,在巴比伦建立基地的和在尼尼微建立基地的,这两大帝国都没有网络现象。他们都在各处征讨之后,将各地的人民俘虏,迁入国内为奴隶,新征服的空地则移民种植放牧。犹太人在亡国后,整批被迁往尼尼微,就是如此现象。中东古代帝国,似乎并没有尝试,编织一个无形的网络,组织各处征服土地的人民,使他们融入亚述,或巴比伦。
中东和欧洲呈现的现象,与中国呈现的现象对比,中国经过伦理结构和政治分封,更进一步进入战国时代发展,而到秦汉落实的郡县。中国的帝国体制,遂是建立于「编户齐民」为基础,凭借察举制度,选贤与能,以收揽地方人才,纳入文官体系,担任分工合作的公职人员,以此建构为帝国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天命」以「人心」为依归,朝代更替,乃成历史发展的常态。这一人本主义的文化格局,内中国,而外夷狄,惟「文化」为尺度。却又开放同化,如果夷狄入中国,则以中国待之。中国文化的内涵,则不断吸纳外来成分,随时修改、扩大中国文化的内容:如此建立一个可久可大的复合社会体,可以不断修改这一格局,庶几适时更新。凡此特殊的弹性效应,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天下格局」,迄于今天,还可以迎接正在逐渐展开的全球化。
相对而言,中东和地中海,他们的发展过程,主体永远在移动,永远在分分合合地变化。中东地区,直到波斯时代才有中心的团体。而他们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则是通过一个信仰系统,即伊斯兰教出现以后,中东才定于一个统一于信仰系统内的文化团体。到中世纪,也就是相当于中国唐朝的时候,随着伊斯兰教崛起,才实现了宗教统一的「穆斯林天下」。可惜的是,代表旧波斯的逊尼派,和阿拉伯的什叶派,这两大宗派之间,至今未能解除彼此之间的猜忌和冲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