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现代性与离散情结——兼论“南下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5)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对上海电影传统的回望和再现,亦是“南下影人”离散情结的一种表现。身处中国东南一隅的香港,为了抒发如影随形的离散情结,“南下影人”在银幕上反复搬演着那个令他们念兹在兹的上海。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下影人”的创作都是以上海电影为模本。其作品的主题、类型和风格,几乎与上海电影如出一辙。例如,马徐维邦的名片《琼楼恨》(1949)延续了导演本人上海时期的类型取向和视觉风格,不禁令人联想到《夜半歌声》(1937)等早年的创作。朱石麟执导的《误佳期》《一板之隔》(1952)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路天使》(1937,袁牧之导演)、《十字街头》(1937,沈西苓导演)等20世纪30年代上海进步电影的遗产,采用社会写实手法表现南下香港的小人物的求生之艰与辛酸悲苦。远东影业公司出品的《第三代》(1950,朱石麟导演)、《雨夜歌声》(1950,李英导演)等影片,亦流露出明显的上海遗风。
在这些影片中,作为叙事背景的香港被抽象为一个空洞的符号。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以“南下影人”为主体的国语片导演眼中,“香港几乎是不存在的”。(13)这些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上海印记(流行歌曲、舞厅文化)均不无向上海电影传统致敬的意味。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南下影人”的创作才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他们厕身其间的这座城市,但他们对香港社会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及价值观念的变迁,多报以迟疑而矛盾的态度。
在怀恋上海及其深厚的电影传统的同时,“南下影人”大多对香港表现出某种鄙视、抗拒和批判的态度。对他们而言,香港若非一个缺乏自身独特文化的都会,便是一个异化的殖民地,(14)以至有研究者以“文化沙文主义”来指称“南下影人”的这一倾向。(15)以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凤凰影业公司为首的左派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自然少不了对香港的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例如,在《南来雁》(1950,岳枫导演)、《血海仇》(1951,顾而已导演)等影片中,香港被塑造成一个充斥着剥削和压迫的地方,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便是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于是,“回归”一度成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左派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亦即主人公不堪忍受殖民的剥削和压迫,并历经磨难返回解放了的祖国。值得玩味的是,以卜万苍、唐煌、屠光启、马徐维邦等为代表的香港右派影人,亦在《长巷》《半下流社会》(1957)、《满庭芳》(1957)、《流浪儿》等作品中对香港的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表现出抗拒和批判姿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