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现代性与离散情结——兼论“南下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9)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其中既有右派影人呼应美国文化全球化的意愿,又体现了以中国文化“正统”继承者自居的国民党政权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结语
在革故鼎新的大时代中,受到政治、商业、文化等多重力量的推动,“南下影人”由沪赴港,促成中国电影的分流和转型,写下了内地与香港电影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因缘际会间,这批身处历史夹缝中的影人流散于海外,他们一方面将中国早期电影的传统扩展至香港,并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助力香港电影在战后实现复兴;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在陌生的市场环境中做出调试和妥协,并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吸收和同化。他们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前行,其职业生涯既被历史所改变,又改变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史的走向。
(苏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本 文 系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 “‘ 冷 战 ’ 与 华 语 电 影 的 历 史 叙 述 :以 香 港 为 中 心 ”(项目批准号 :18XNI005)成果。
注释:
(1)可参见[美]傅葆石《回眸“花街”:上海“流亡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黄锐杰译,《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1期。
(2)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可见《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年版;黄淑娴《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对这批影人的不同称谓,体现了研究者的不同立场或不同关切:“流亡”强调的是这批影人因无法在上海立足而被迫迁往香港;所谓“南来”,显然是以香港为中心,表明这批影人是被香港所招徕;“南下”则是以内地为中心,隐含着这批影人离开中心,并远赴一个电影工业尚不发达的地区之意。本文统一以“南下影人”称呼这批影人。
(4)可参见《战后国、粤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香港:香港市政局1983年版)、《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香港:香港市政局1990年版),《香港-上海:电影双城》(香港:香港市政局1994年版),以及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8年版)、《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年版)、黄爱玲编《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8年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