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与距离:数字艺术中的审美错觉(8)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距离化”手法的重要启发在于,“距离”成为艺术性本身。如同本·柴门(Daphna Ben Chaim)在对20世纪戏剧研究的发现认为,20世纪戏剧与过去戏剧的不同特征之一就在于对距离蓄意人为地创造。对戏剧中制造距离的方法的分析为我们考察数字艺术中距离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参考。
数字艺术如何以恰到好处的方式使数字技术与艺术理念融合转化为审美内容以制造一种恰当的距离感,即审美错觉中的理性距离在数字艺术中如何发生?
当人们讨论数字技术增强沉浸体验之时往往忽略了数字技术同样影响了距离的制造。技术距离是数字艺术中理性距离制造的核心。如同朱光潜曾经认为,在各种艺术中“‘距离’最近的是戏剧,因为它用极具体的方法把人情事故表现在眼前。这最容易使人离开美感世界而回到实用世界”。参考戏剧中的距离制造,显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更真实、更具体,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既可能成为制造虚拟世界的手段,亦可成为对实用世界高度再现的手段。英国艺术团体兰登国际曾在2015年创作过一件名为《雨屋》(Rain Room)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将自然现象中的“雨”引入室内,藉由声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观众可以在作品中体会到雨中行走的感觉而不被雨水淋湿。这件作品借助技术手段高度还原了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但是观众在作品中可以自主控制雨势,并且在实际中不会被雨水淋湿,这恰恰是技术将艺术欣赏者从完全沉浸的审美经验中抽离出来的关键节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技术很好地平衡了审美错觉中沉浸与理性距离的两极。
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于,许多前卫的数字艺术往往需要使用程式化的文本和话语。如交互性既是数字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也被视作数字艺术消解审美距离的重要佐证。但是受到数字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在许多数字艺术的交互活动,数字装备往往要求受众与潜在的人工智能之间保持标准化的对话,任何超出设定的反应都不能为数字输出装置所理解。艺术再现中的这一技术特征迫使欣赏者需要遵循技术的设置,从而构建与审美对象间的理性距离,以促使审美错觉的实现。此外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数字化生存是当代社会无法挽回的宿命,但是伴随数字技术加速演进的是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对于普通接受者而言,多数人对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的认知无法跟上二者的更新速度,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数字艺术往往被作为一个崇高的世界而被敬畏地看待。崇高是美感的来源,亦是实现审美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