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与距离:数字艺术中的审美错觉(9)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近年来由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科幻电影便是典型的例子。2019年最新上映的科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Alita:Battle Angel)耗资2亿美元,动用3万多台电脑演绎了26世纪的地球景象,彼时机械身体已经成为地球人身体的一部分,且活动自如,动画人、机械人与真人在交互过程中达到了极高的流畅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类场景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场景呈现如此逼真,但是这种逼真的效果让人对技术产生崇高的敬畏,恰恰造就了理性距离的发生。
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在数字艺术中有效地调动了艺术家、艺术作品和接受者间的关系,以技术距离为中心构建涵盖艺术创作、艺术再现和艺术接受的距离矩阵,提示人们“正在目睹的是一种再现形式,或仅仅是媒介建构”,保持对数字艺术作品的理性距离,进而形成审美距离。
四、结语:数字与现实间的可能世界
毫无疑问,无论是艺术的发展还是个体的生存,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由数字汇聚的空间,数字艺术作为数字技术对艺术影响的直接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如何改写艺术与审美。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于,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审美错觉中沉浸与理性距离的普遍联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创作超越了传统物质媒介的局限,在现实世界中构建数字化的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理论自20世纪中叶兴起,为虚构世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与视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差别在于历史学家叙述已然发生的事而诗人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最早涉及可能世界的议题。现代可能世界理论认为世界是可能世界的聚合,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一种,而叙事虚构世界同样也是可能世界的一种。这为我们理解作为可能世界的数字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
数字艺术在数字与现实间构建了一个介乎现实世界和叙事虚构世界的全新的可能世界。这个可能世界既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亦不同于完全依靠想象性和纯精神性构建的叙事虚构世界。数字艺术所建构的这一可能世界兼具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虚构。而审美错觉中的沉浸与理性距离事实上深刻地揭示了数字艺术可能世界在现实和虚构两个世界间的交错运行。沉浸体现在直观的心理和参与式的平面中,而距离则隐藏在潜在的、理性的平面上。根据沉浸与距离的强度变化,数字艺术游走在数字与现实间,为艺术再现与艺术接受提供更多可能。(完)(文章来源:南方网)
作者/钟雅琴
责任编辑:杨不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