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6)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天津博文书院校舍——北洋大学堂的诞生地
11月8日,王文韶与盛宣怀在《直报》上联名发布了一条“劝令加捐”的筹款启事,其中明确指出:“查前因天津设立头等二等大学堂……”
12月7日,英国人在天津所办的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刊登了两篇与北洋大学堂有关的报道,一篇名为《天津大学访问记》(A visit to the Tientsin University),该文在结尾处特地用汉字标示出“北洋大学堂”之名,另一篇名为《中国北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hina),在文中更是进一步标明了该学堂中文名称的英文译音——“Pei-yang-ta-hsüeh-t’ang(北洋大学堂)”。
由上可见,在北洋大学堂创办的当年,其“大学堂”的名称、性质与地位便已得到确认,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政府当局乃至全社会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府。即使是在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其他官办大学堂陆续成立之后,北洋大学堂在一些政府公文中也依然被径直简称为“大学堂”。
第四,北洋大学堂以完整的中等教育及大学预科教育为办学基础。
北洋大学堂在筹办之初,之所以要分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与二等学堂(大学预科),就是为了在当时中国的普通教育尚未全面兴起的背景下,由二等学堂直接为头等学堂培养和提供合格的生源。二等学堂的学制定为四年,如此一来,“第五年起,每年即可拨出头班三十名,升入头等学堂”。然而,盛宣怀又考虑到,“若候至五年后设立头等学堂,实有迟暮之憾”,因此,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盛宣怀和丁家立便决定直接“在天津、上海、香港招集头等学堂一班学生、二等学堂三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迅速开办大学本科教育。
天津、上海、香港三地开埠较早,其近代新式教育也起步较早,各类新式学堂比比皆是,足以为北洋大学堂的两级学堂提供一定数量的合格生源。在最后实际录取的首批100多名学生中,尤以香港皇仁书院(香港最早的官办中学)、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最早的洋务学堂)以及天津中西书院(由丁家立本人所办)这三所著名新式学堂的毕业生数量为多。
丁家立等人在主持招考工作时,要求极其严格,且尤为看重学生的英文与数学水平。如1895年10月在香港招生时,共有295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了67人,其中仅有来自广东东莞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2人首批被选入头等学堂,其余65人均只能暂入二等学堂学习。随后,丁家立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取中之二等学堂学生,其中如有读过几何、代数等学,实因一时不慎,成稍为生疏,以致不能取入头等学堂者,正可及时用功温习,俟到津后再行复试补取可也。诸生勉之!”由此可见,丁家立在为头等学堂招选学生的过程中,既严格要求,又有一定的策略上的灵活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尽最大努力保证北洋大学堂的生源质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