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李成“仰画飞檐”新解——兼谈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形式语言》(7)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二、李成的本意与沈括的误读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段文字,应属沈括自话自说,因为李成(919—967)是五代、北宋时期的画家。沈括(1031—1095)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李成去世距沈括出生有64年之久,李成与沈括绝无对话、争论的可能。沈括说李成对自己“仰画飞檐”的解释是“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是不是李成说的,是需要打问号的?因为迄今也没发现李成留下只言片语,仅见(传)李成撰《山水诀》,还是后人伪作。
我们先假设这一解释是李成说的,“自下望上”对李成来说是否等同于焦点透视的“看”?“仰画飞檐”是否就是直接的视觉再现?是否就是透视之法、真山之法?沈括有没有误读?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沈括文本来判断,而应把这些问题放在中国文化的生态系统中,从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入手,考察中国古典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核心要素:比例观念、空间观念及观察与表现方法,并与李成及古代画家的山水画作品联系起来分析判断,做到图文并重,图文互证。因为,作品图像可以准确、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比例观念、空间观念及观察、表现方法,是有力的材料与证据,也可以把“仰画飞檐”的图像用西方的透视学理论来检验,都不难判断李成“仰画飞檐”是不是透视法。
中国古典绘画的比例是“分类比例、伦理比例”。[[22]]“丈尺分寸,约有常程”[[23]],“丈山尺树,寸马分人”[[24]]的比例观念是对自然中的各类物象,根据它们的常形、常象、常态的恒常大小进行区别分类,这种“分类比例”的特点是分门别类,约略概括,每类的大小比例及与它类间的大小比例关系,都要遵循“山比树大,屋比人大”的常形、常象、常态的恒常之理,约计它们的比例关系。不仅如此,在山水画“分类比例”中,还特别强调拟人化的尊卑、高低、主从、大小的伦理秩序。把尊卑、大小的伦理秩序看作是必须遵循的重要画理,通过伦理比例与布局体现天道与人道相通的伦理秩序美,将社会性伦理秩序的理想与审美寄托在山水之中,以“分类比例”、“伦理比例”来协调万物之间的关系,构建画面的和谐与秩序。如产生于唐、五代及北宋时期关于山水画的一些重要画论都足以说明这一特征: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25]]唐·王维《山水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