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与归因:中国武术“意会”文化阐释(10)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在西哲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中,个体知识包含显性和缄默的知识成分,并且缄默知识要多于显性知识,这个过程是由个体缄默规则的制定运行作用的,物与情的交感共鸣自不待言。若按弗洛伊德的观点,物我交互的感情作用综合和人所创立的一切文学作品、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是文化建构中的意识表达。回归到传统美学,其以无言之美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是切入生命体验的至美。每个人都会怀揣一个基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导向去分析、认识、感知、意会事物,这种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和客观存在现象的认识方式在中华文化的诗词、书法、绘画、戏曲和武术中建立了“不可义解、只能心传;不落言筌、但求神往”的意会运作机制。正如欧阳修在《赠无为军李道士》中所云:“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3 武术意会的现象存在归因
明确武术意会的文化传统背景和其现代内涵的维度阐释后,对于为什么产生武术意会现象的存在原因即可以作出文化层面的归因解释。从前述得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其思维的差异,而思维的形成又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在两者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个体对于身体的不同文化理解,也形成了对于意会成分的不同解读。而对于“造成思维差异的原因”和“文化如何作用于人”的两个问题的解答,就为武术意会的现象存在搭建起文化解释平台。
3.1 中西地缘因素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差异化思维的存在根源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余英时先生在《论天人之际——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一书中讲道:哲学追求的是内在超越,而西方哲学追求的是外在超越。一内一外,两者取向的不同造成了认识自我的方法差异,即关于人是什么?人存在之意义和价值之追求——这是人类世界共同面临的哲学命题。在思考“人之为人”这一层面的意义上,东西方是契合的:当西方人将“认识你自己”刻写在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时,东方人在《论语》中记载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自然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然以及对自我人生的思考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然而分化却由此开始: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海上贸易的商业特性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紧张的二元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两种对立形式的存在使得人为寻求心理的安全和克服生存的孤独恐惧,与自然进行了彻底的分裂,并通过发展理性思维和使用科学手段去驯服这种不确定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